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龙山时代,中国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中心区,不断向周边民族传播着先进的文明成果,同时吸收融汇着周边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各地区、各民族从分散到汇合,从交流到凝聚,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积累、融贯、演化、发展,因差异而竞争,因竞争而壮大。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几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创造出傲立于世的灿烂文明。
中华民族曾遭受过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政权分合、王朝更替、外部入侵,等等,都曾造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灾难,一次次渡过难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明末清初,“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主权国家的概念,至清代,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构建出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清末,梁启超首先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高度凝练概括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体。统一国家内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愈益频繁而不可分割,中华民族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认同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等等,这些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漫长而曲折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论是成就与辉煌还是痛苦与挫折,不论是盛世初开的如歌岁月,还是风雨如晦、不绝如缕的艰难时局,这些精神都曾经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献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曲折而独特,内容博大而宏富。数千年来,无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思想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制度文明、科技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都已成为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播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先贤们正是这样站在一代又一代前人创造的历史基础上,探索治国安邦之道,探求社会万象和宇宙万物的内在通变之理,不断开拓进取。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各时期各民族共同发展前进的基础。历史证明,任何时期,正确总结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社会就能进步,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尊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胸怀家国而寻救亡之道,放眼全球而求自强之路的有识之士,在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中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富强而抗争,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支撑他们的骨气和底气。
历史是根基,是认同,是传承;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未来的走向,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安身立命,继续前行的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无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甚至公然篡改中国文明起源,全盘否定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将中华民族丑化为“愚昧”、“丑陋”,充满“奴性”、缺乏创造力、安于现状、逃避现实的化身,进而错误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虚构出“告别革命”、“范式”转换等命题,全面抹杀先辈的革命史,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抹杀伟人领袖的历史功绩,歪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史。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论调既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对立,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历史作用相违背。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民族,其成功是建立在尊重本民族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一个“虚无自己”的民族,绝不会有“反省历史”的能力。无视历史、割裂历史、假设历史、否定历史只会导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