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冯骥才:“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3)

核心提示: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人们给神佛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

最怀念的是守岁和戴花脸

环球人物杂志:您现在常常会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吗?

冯骥才:小时候过年是非常欢快、喜庆的。吃穿玩乐花样多,所以我们盼过年的心情比大人来得迫切。除夕夜是要守岁的,祭祖拜天地,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而且午夜时那一场声响震天的爆竹,总是让人斗志昂扬。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一定是由我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放完鞭炮,我往往就支撑不住了。大人们还要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我就在旁边不停打瞌睡。

环球人物杂志:最怀念过年中的哪件事?

冯骥才:最怀念的事情,除了刚才谈的守岁,还有戴花脸。那是一种用纸浆轧制成的面具,用掺胶的彩粉画上戏里那些有名有姓、威风十足的大花脸。后边拴根橡皮条,往头上一套,自己俨然就变成那员虎将了。这花脸是依脸型做的,眼睛处挖两个孔,可以从里边往外看。但鼻子和嘴的地方不通气,戴上很闷,还有股臭胶和纸浆的味道,说出话来,声音变得又低又粗,却有大将威武不凡的气概,神气得很。

环球人物杂志:那现在呢,您的年都是怎么过的?

冯骥才:我曾写过一篇《春节八事》:大体就是年前到郊区赶赶年集,大多去天津城西的杨柳青、独流、静海一带,感受年的氛围——要说年味浓,还得到乡间;乡间感受完了,再去市里天后宫娘娘庙,它一直是天津城里人过年的中心;家中的装点也必不可少,过年必挂两幅画,一是古版杨柳青年画,二是民国时期画家王梦白的花卉作品,既有年的情致也有文人追求。

到除夕夜了,在祖先像前摆放供桌,燃烛焚香。然后便是吃年夜饭,燃放鞭炮。初一至初四是我一年中难得的私人时间,关掉手机闭门谢客,写写画画。初五,邀请好友品茗聊天,畅谈新年打算。每年初六为读者公开签名。至此,这个年大体就算过完了。

编辑/王晶晶 美编/苑立荣 图编/傅聪

编审/张勉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冯骥才   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