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冯骥才:“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2)

核心提示: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人们给神佛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

春运是年味的新载体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过年远没有以前有意思,您觉得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冯骥才: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

一是与年味相关的民间崇拜消失了。以往在民以食为天的背景下,民间诸神中当以灶王祭祀最广,沿用的寿命也最久。但是随着农村温饱问题逐步解决,对灶王的信仰连同祭灶的糖瓜,从年文化中都匿迹而去。应该说,民间崇拜与民间信仰在当今年的仪式中已接近消失,这一部分年意与年味也就失去。

二是传统的年,往往把吃穿的水准提高到极致,而当今中国人不愁吃穿,平日酒杯抓在手里,名牌挂在屁股上,到了过年就很难再营造出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蕴与劲头随之滑落,年意又出现一大片空白。

三是伴随着通讯的便利,很多人把往日的走亲访友,改换成例行公事般拨一拨电话号码。即使相隔三五条街,也抓起话筒说几句空洞的拜年话了事。门前冷落,年味自然就淡了。

四是年的符号日见寥落。在都市里,窗花、年画与现代家居格格不入;公寓防盗门的门框上也无法贴春联。年的情感与年的意愿放在哪里?

环球人物杂志: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保护年文化。在年文化的复兴中,最难的是什么?

冯骥才: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文化失落。不过,当我们在年前忙着置办年货,或者在各地大小车站看着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要抢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中时,我们会感到年的情结依然如故。所以,年在人们心里其实并没有淡化,真正缺少的是年的载体。

不过,新的载体也在出现,最近30年,春运就是在过年前后最独特的现象。此外还有春节晚会、短信拜年等。复兴不是复旧,而是要从文化上进行选择与弘扬。

环球人物杂志:在很多年轻人心中,传统年的意义确实弱了,他们更热衷于过一些“洋节”。对此,您怎么看?

冯骥才: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要紧的是不能把传统扔得太快。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根本性的。这不仅是对年文化的冲击,也是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以流行文化为主体和先锋,它在西方世界已经被打造得非常成熟练达,在商品社会光芒四射。它一来,就猛烈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并成了相当一些人失去文化自信心与光荣感的根由。如果我们还不清醒,不自觉并有力地保护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凭借,落入空茫。

现在我们在春节时感到的失落感,将来一定会出现在各个方面。也许到那时人们在物质上很富有,但一定会在精神上感到贫乏,而这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乏都是我们留下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冯骥才   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