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2)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所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作为一种精神交往活动,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反思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特征④。对照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征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环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沟通主体之间地位的不对等性。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有时甚至是相差悬殊。教育者往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支配力和权威性,是教育的唯一主体,而受教育者只能消极地依赖与服从,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⑤这种地位的不平等使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劣势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观能动性,这种教育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难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沟通模式的单向性。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讲授,使得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把教育比作“储蓄”,教师给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就类似去银行存款,学生听讲、学习、记忆的过程就像是存储的过程。如此一来,师生之间本应有的交流互动就被这种类似存储的过程取代了。久而久之学生户头里面的存款越来越多,相应的,那种可以使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革者而介入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批判意识就会越少。⑥师生之间的教育沟通模式成为了单方面的“灌输”,而非双向交流沟通,这是极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

沟通内容的知行脱节。很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完全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并没有将教材里面的理论和现实相联系。如此这般,受教育者接受的就是一些纯理论化的、空洞无趣的内容,在受教育者眼里,这些内容枯燥无味,并且假大空,很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内容脱离实际,即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被动地接受了相关知识,而一旦他们步入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些知识便显得“无用武之地”,进而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

交往行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启示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是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能使教育主体双方之间相互理解的关系,这对于解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所面临的困境,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沟通应该做到双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集中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这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者以外,还需要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要保证,然而,因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实际教授过程中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以便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应当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出发,应用语言做为媒介,在保障陈述意向的可领悟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基础上,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取向转变为沟通取向,达到沟通双方形成共识的目的。

运用有效的语言形式使教育双方达到相互理解。语言理解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哈贝马斯以理解为目标,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的态度都应该诚恳真实,所提出的各种观念和想法应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说彼此之间是在用心的交流。面对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语言理解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去,使沟通主体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平等对话。教育者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及心理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⑧而受教育者在同教育者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⑨

教育内容应该与实际紧密结合。正如哈贝马斯所述,由于生活世界使主体间交往的实现成为可能,加之语言是连接人与现实世界的纽带,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要把实践提到首位,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⑩,而增加教育的实际应用性,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受教育者提出的新需求,确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并结合发生在当今的各类现实案例,更加生动地讲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原理,进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本文系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1年度重点课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CSZ11006)

【注释】

①[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②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③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④邓劲松,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论纲”,《社科纵横》,2011年第5期。

⑤张俭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关系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⑥[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的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⑦⑨⑩张彦:“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向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⑧谷佳媚:“话语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
标签: 思想政治   启示   交往   行动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