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认为人们在遵守基本的语言互动规范和要求的前提下,交流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将形成一种关系,并表现出相互沟通的精神、视界融合以及道德同情等交往关系。以交往行动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主体的平等性,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接受性,最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
沟通是人们传播信息及思想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则是沟通双方以相互交流的语言为媒介和基础,在此之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互动、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双方达成互识与共识则是需要实现的最直接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双方通过对话与理解,进一步完成有关观念的最终形成、迁移及内外化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最终目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正是强调在交流双方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主体间的沟通、理解及认同活动,因此,该理论为我们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本质并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内涵
交往行动理论也称为沟通行动理论,是德国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重要思想之一。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与劳动不同,它不是一种工具理性行为,其交往活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也是按照必须遵守的规范进行的,而这个规范规定了相互的行为期待,并必须得到至少是两个行为主体人的理解和承认。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第一,哈贝马斯对交往作了“语言学诠释”,认为语言是交往的基本元素和媒介。他认为,在交往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双方对语言的理解,因此,交往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什么样的言语才算是有效的。可领悟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为交往的四个要素。具体说来,首先,言说者在进行表达时,必须选择能使陈述者与聆听者相互理解、互相领会的内容,即可领悟性;其次,为了使听者能够真正领悟到说者的意思,并进一步分享其提供的知识内容,言说者提供的陈述意向必须具备真实性;然后,言说者在表达意向的时候必须真诚,真诚的态度可以使听者相信并进一步认同对方说的话语;最后,言说者还需要注意其选择的话语本身必须正确,只有在提供正确话语的前提下,交谈双方才能够顺利交流。
第二,“主体间性”。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这是哈贝马斯用以建构交往行动理论范式的重要范畴。②作为交往行动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哈贝马斯在此阐释了在交往过程中,言说者和听者必须达到相互理解和相互共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研究交往时,不仅要关注言说者,还必须重视听者,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关注点从主体—客体结构向主体—主体(即主体间性)转变。
第三,从实践层面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始终是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他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交往理论中社会这个概念的意义,必须在语言对话中开启为人们所共同居住的生活世界的社会空间,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置身于这种实践主体的语言对话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理智与行动之间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使主体间交往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也就是说,交往活动之所以得以实现,是因为我们处于生活世界中,而语言则连接了人与世界。因此,我们的交往活动必须以现实世界为依托,交往内容必须与实践相结合。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