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住户收入多样化模式问题
尽管公租房有用于修建混合居住项目的投资,但面临资金链薄弱、投资主体意愿不强等问题。项目融资方、评估机构及社会投资主体习惯于选择由市场定价的公寓楼等简单型标准化项目,往往对修建多用途的混合居住住宅计划缺乏兴趣,投入资金有限,无法充分满足项目建设所需。作为中低收入公租房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补贴数量有限,投资强度较弱。
公租房政策制定者也许将引入高收入阶层住户宣扬为增加低收入阶层住户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但社区整体建设的真实要求是,单纯意义上的在业与失业群体共同居住只是迈向社区振兴的第一步,除混合居住外,配套措施还应包括改善公租房环境以增加其对工薪阶层的吸引力。公租房的问题不仅限于住户本身素质,还涉及住户所受待遇问题。在缺乏设计、管理及提供服务等综合调控及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单靠增加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低收入阶层住户,无论其数量多少,均无法有效提升其他居民的现实生活水平。
美国混合居住政策的实施,较大地改善了公租房居住品质,多数严重简陋地区的高密度、高层和营房式的建筑被低密度和低层的住户所替代。但同时,更好设计、更高质量住房的开发、密度的降低以及混合收入战略导致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公租房单元减少。同时,在简陋公租房拆除重建后,原先居住家庭回迁的数目较少,原公租房房客被收入较高的房客所替代,公租房的中产阶层化导致部分原居民利益受损。
深层次的公租房人口混合居住计划要求进一步扩大入住居民的社会阶层与种族代表性。正如对公租房计划的早期政策关注一样,深层推进的政策倡行者,对贫富差距背景下穷人如何从与富人同居的事实中获益缺乏政策性预见。近年来实施的以高档住房与经济住房共同修建为内容的城市开发建设,提升了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条件。然而,除物质居住条件外,收入高度差异化住房政策的推行,对社区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收效并不明显。
结语
公共资金有时可有效地运用于扶助混合居住社区中的贫困家庭。然而,将现有的低收入住房改造为混合居住社区,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为确保在经济型住房修建方面不断取得进展,需政府及社会多重努力,确保在新开发集体住宅时同步修建经济型住房,避免所有新建住房均实施市场定价。公租房的改造,需要公租房社区逐个转型发展,要求社会做出帮助底层贫困民众的更大承诺,在为居住困难者修建更多的蔽身场所及过渡型住房的同时,政府应增加住房租赁券的发放。简而言之,公租房的改造发展,旨在逐步解决公租房的贫困化问题,不应以减少廉租型住房供应为手段。
事实证明,美国公租房住户收入多样化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重要的政策取向是加强统筹,以多管齐下、协调并进的方式加以推进。在加大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增加对公租房的建设投资,由社会企业承担基本建设的同时,政府致力于合理制定发展计划与目标任务,确保公正公平,适时填补市场空白,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实现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Nicholas D B. Public Housing That Worked: New Y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 p213.
②Alex F S. Hous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129.
③Raymond J S. A New System for Public Housing: Salvaging a National Resource, Washington, D.C.: Urban Institute, 1980, p201.
④Lawrence J V. Reclaiming Public Housing: A Half Century of Struggle in Three Public Neighborhoo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
⑤Gayle E.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Revitalizing Public Housing Communities" in David P V., Wolfgang F E P. and Francis P R., eds., New Direction in Urban Public Housing. New Brunswick: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1998, p131.
⑥Edward G. Clearing the Way: Deconcentrating the Poor in Urban America, Washington, D.C.: Urban Institute Press, 2003, p59.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