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住户收入多样化的模式效应
贫困人口过度集聚会导致公租房走向失败。贫困人口分散居住可有效降低贫困集聚,化解社区社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联邦政府于1992年推出的“希望6号”计划,即基于此种考虑。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多次公告宣称拟以“希望6号”计划为突破口推行公租房计划的全新改革。其宣传大致勾勒出两幅图景:“‘希望6号’实施前”是色彩单调、贫困破旧的平顶住房,“‘希望6号’实施后”则为色彩鲜艳、有篱笆护栏、具备典型美国特征的斜顶混合居住建筑。根据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提供的数据,研究人员推算,美国每年拟拆除11000套公租房,这些住房先前多由收入低于本区居民中等家庭收入30%的住户居住。新建公租房数量基本按4000套控制,全部安排为混合居住项目,多数分配给收入高于现住家庭的住户居住。④
不论房屋资金来源如何,混合居住对公租房管理至关重要。事实表明,住户多样化与其他住房政策的合理配合运用,可有效优化公租房住户结构,是公租房运行机制建设的重点方向。然而,作为大力缓解城市贫困集聚的大胆尝试,混合居住社区构建须在区域房地产市场与项目建设选址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房地产市场发达以及建有都市复兴展示区,能有效吸引不同收入阶层人士的城市,可充分结合自身实际,考虑创建全新的混合居住社区。并非所有项目点都具备实施安排收入为区域中等家庭收入60%~80%的家庭入住的混合居住条件,吸引收入为区域中等家庭收入95%以上家庭入住则显得尤为困难。在规划方面,都市复兴展示计划致力于探索住户收入分类安置。根据规定,公租房主要用于安置收入为区域中等家庭收入80%以下的住户。然而,受联邦政策取向等多重因素影响,多数入住家庭收入低于区域中等家庭收入的50%。为增加住户代表性,一些住房管理部门考虑推行住户收入分级安置,在申请储备名单中将申请者按收入进行分类,住户安置须维持预定的收入分类标准。⑤
除运用住户遴选标准来改变管理公租房项目住户结构外,公租房管理局也通过新建住房及其他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为降低居住密度,某些公租房管理局根据《住房法》第八条款成屋计划规定对家庭成员较多的住户特事特办,允许其租赁私有住房并给予住房补贴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多成员家庭搬出公租房后新安排成员数量较少的家庭入住。成员较多的家庭,也可通过分散居住等方式进行安置。公租房管理局对《住房法》第八条款成屋计划规定的灵活运用,较大层面上源于联邦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各公租房管理局熟悉住房制度的最佳运作方式,可保证联邦划拔资金的高效使用。同时,结合资金来源及数量,各公租房管理局的工作任务主要集中在降低公租房居住密度上,以解决住户过度拥挤的问题。⑥
公租房混合居住的基本原理与分散居住类似。社区的正常运转,要求有充分就业的核心居民,以支撑社区商业发展、提供行为模范,以及增加社会资本量。居民收入层次实现多样化,有利于公租房更好地融入周边社区,低收入家庭也可从与高收入家庭为邻的过程中受助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