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逆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摘要】由于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即使某些城市推行了居住证制度,也未能改善大多数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和福利水平,在某些改革试点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阻碍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文章认为,应在户籍改革的同时赋予农民更多福利,对居住证进行分类管理,最大程度化保护农民在土地上的权利。

【关键词】逆城市化 农民工 社会权益

“逆城市化”概念是由美国地理学家波恩在1976年提出来的,是指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因为人口、交通、环境等城市问题严重,城市人口往郊区或农村流动的现象。①中国目前的“逆城市化”多指人口户籍由城市转往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并没有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但是征用土地却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土地增值利益,导致农民工愿意回到农村户籍,这种“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会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因此,在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等方面需要给予更多思考。

“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将农民工变成市民,让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中,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福利,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国一些地方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积极进行了户籍改革,例如借鉴发达国际的“绿卡”制度,部分城市推行了居住证制度,持有居住证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可享受当地居民的部分待遇。但是这种部分待遇并没有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和福利水平,使得农民工欲走还留。在重庆、成都等地的户籍改革试点中,出现了一些农民工不愿意要城市的户口而希望换成农村户籍以分得田地的现象。②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并不顺畅,部分农民工要回农村,而且部分被征地的农民也不愿意被赶上楼住在城市,因为他们没有完全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反而失去了土地这个坚固的保障。

上述现象的出现可归因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二元的户籍结构导致人口的非正常流动和中国城市化的缓慢,从长期来看,如果大量人口返回农村,将不利于扩大内需。农民工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平等享有保障不力,导致有些农民工不愿被城市化,部分想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民工主要是期待能够在城市享受子女教育、升学和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只有给予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的福利待遇比农村多时,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工的利益。

隔靴搔痒的户籍改革制度

2001~2012年间,在国务院有关户籍制度改革文件的指导下,许多地方进行了户籍改革,现在允许农民加入地市级户籍,以河北为代表的十多个省份相继采取措施,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但更多是停留在户籍登记上体现城乡统一,并没有改变他们生产和生活居住条件,以及依附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和住房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别待遇依然存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并没有在城乡之间实现平等,政府也无力负担农民市民化的巨大成本,所以很多城市不愿意放开户籍,所有改革都是隔靴搔痒。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今后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不要与户口挂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改革户籍制度。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要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可见,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并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就最近的政策立场上讲,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户籍改革的用词仍比较谨慎,对于大中城市还要考虑“合理”和“严格控制”。那么可以预测户籍改革在短期内不会有重大举措。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基本上是亦步亦趋,现有政策对于农民工在大城市落户仍存在戒备和提防,需要顾虑的仍然是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不足。所以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没有实现资源的均衡化和支配的均等化情况下一味强调户籍改革这是不可行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其它过渡性措施来缓解这一矛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
标签: 权益保障   农民工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