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式、手段和载体。一是要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创新,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领域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厘清法律和道德范畴内的言论失范行为,限制低俗的商业及娱乐炒作,在互联网中“划出红线、标明禁区、架起高压线”。实施自媒体准入制度,规范媒体的传播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实现信息源可追溯。二是要技术上创新,通过技术手段,对不实信息贴上“伪标签”,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实施信息“隐含保护”,各大门户网站要建立适合青少年浏览的自媒体,分级分类发布适合不同身份的对象阅读的文化信息,从而过滤明显的失真信息或有害信息。三是政府主管部门及高校,要转变思想,转移阵地,延展工作领域,拓展工作空间,建设良好的话语权表达环境,逐步缓解因媒介的变革导致话语权丧失的局面,培育出权威的话语代言者。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平民”时代的意见“领袖”,特别是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作为自发的“领袖”介入其中。四是从源头上处理好“疏”与“导”关系,积极澄清碎片化的负面舆情,防止不实的舆情带来的社会效应扩大化。
构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方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的自媒体,形成了一种神奇的文化,零距离、无障碍、虚拟化使得文化的魅力更易能传播和蔓延,然而传统的单向灌输、生硬和说教式的显性教育语言在互联网中不再被接受,甚至被大学生所反感。网络文化语境下,首先需要的是一种简约却深邃,创新却传承,植入并融入,生根并开发的喜闻乐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隐性”式教育,融入渗透式润物无声;其次要能综合网络文化的多方功效,不断创新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利用新媒介开发思想政治文化产品,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如动漫、微电影等新型表达方式,创新性地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大学生讲好中国事,传播中国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的目的。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表达策略。自媒体具有虚拟性特点,虚拟的网际关系与现实的人际关系不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马甲”品牌,又要有网际关系半径;既要做到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镜像,又要折射出人间万象百事春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将现实性问题虚拟性表达,在虚拟世界上,深刻追踪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方向,定向开发“注意力资源”,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信息传播和文化融入。同时要注重采用隐性表达策略。另外要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借鉴和开辟各种媒介阵地,建立舆情发布和引领策略,设立舆情收集分析处理中心,及时针对性的点评舆情,化解负面舆情和澄清不实舆情,充分利用受众心理体验,加强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研究,教育者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一个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舆情环境。最后要从网络素养教育着手,发挥受众的主体功能,只要传授给受教育者客观分析和基本价值判断的能力和在实践中培育的坚定理想信念,无论自媒体环境多么“玄妙莫测”,同样可以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让暴露无遗的大学生经受得住考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受众的网络素养,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信息消费习惯,通过建立合理的信息阅读或获取行为来避免信息噪音,从而增强其接受效果。
从注意力着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插上了无形的翅膀,自媒体下舆论热度达到新高,极具活力和影响力,因此,要大力培植注意力工作者、知名学者、评论员、记者、微博大V、意见领袖都是引领和左右舆情的参与者,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广场”,在这里他们的思想、文化见解和对热度事件的回应,对在此围观的大学生而言就是思想的培育和再造过程,达到了“远程”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开发注意力资源,从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创意,形式上要紧跟大学生的视野,尊重个性,搭建信息交流和意愿表达的互动平台,对不同的声音要接纳和引导,实现其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平等的交流,让言论互相抉择、净化和纠错,让自媒体体现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魅力。只有这样,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无数“微力量”才会凝集成为一股思想的强大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的水平和层次。
自媒体流畅的信息平台,无障碍的交流方式,人人都是记者的特点使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的同时,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它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载体,让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的无障碍成为可能。在实际中,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策略,摒除不利因素,创新理论和方法,科学审慎应对,网上网下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理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中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与变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JDSZ3020)
【注释】
①黄平,崔健:“对自媒体规范与引导的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2年第6期。
②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责编/张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