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无障碍,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通过分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源”的影响,提出了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管理方式、手段和载体,构建丰富的表达方式及探索新的表达策略等。
【关键词】自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 策略
自媒体宣告了个人传播时代到来,它在对舆情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积极应对新情况的出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新使命,面对这一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认识,加强自媒体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研究。
自媒体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03年7月,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率先提出了“We Media”(自媒体)的概念,随着国内学者各种研究的展开,自媒体进入大众视野,其形式无疑代表了新媒介的最新发展样态。关于自媒体,当前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①
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自媒体时代使传播的个人主义时代成为现实,彰显了个人的主体性,能在短时间汇聚起重大舆情,这些舆情与信息完全暴露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重影响:
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关系,社会阶级要求与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矛盾,②信息技术影响着人类思想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社会阶级要求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自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这对特殊矛盾关系。二是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媒体环境下这两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课堂上近乎单向的教育关系开始向交互发展,甚至存在深谙自媒体使用的受教育者“反哺”教育者的现象,于是出现了“你讲了他们知道,你没讲实际他们也知道,你懂他们也懂,你不懂他们还懂”的错位现象,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得不到体现。三是影响了实与虚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与网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原本核心的现实关系被个体化的虚拟化网际关系所代替,虚拟性导致信源可信度降低,让“噪音”在尚无鉴别能力的大学生面前暴露无余,影响了接受效果,另外一方面,某些恶搞、怪搞的网络人群会利用网络传播快的特点大肆开展文化“穿越”,在虚拟世界中他们会不断演义着想象或杜撰的历史,破坏了真实完整的历史,给人演义的文化传承,甚至出现了颠覆性的人物个性,让深入其中的网络自媒体参与者看不到真实的历史原生态,相反给了某些怀有不良用心的政治势力进行渗透的可乘之机,值得警惕。
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源”。注意力资源是实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一是“信源”偏颇或失真,由于缺少信息监管和大众媒介素养不高,导致自媒体为了迎合公众好奇心理和社会诉求,抛弃社会责任的追求,将精力集中在负面消息上,有的甚至歪曲事实,编造消息,社会舆情失真或放大,这种信息在互联网中飞速传扬,无疑会使得成长中的大学生事实混淆、思想误植、行为误导;二是“信源”传递正能量不够,当前阶段社会矛盾的集中显现给不良情绪发酵提供了土壤和空气,负性情绪不断延展,网络正义伸张不力,“沉默的螺旋”现象加剧了社会矛盾,夹杂着非理性的语言推倒了真实世界的“围墙”;三是“信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上缺乏“隐性”艺术,如榜样的影响力由于报道的文学加工脱离了现实人物的真实个性,极力完美地刻画让人物停留在“纸”上,束之高阁。失去了追慕意义的典型只能被现实世界所抛弃,加之说教意味浓厚,枯燥单调的语言无法比及“色彩纷呈”的另端文化,传统的文化优势在西方文化的推进中一步步消失,他们开始丧失话语权;曾经有力的基于人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际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下,他们力不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