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消费的提出与能源的不可持续危机是相伴而生的,是一种生态、环保意识的消费行为,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行为,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早、层次高的绿色消费水平来看,我国的绿色消费还停留在较低的起步阶段,且存在一些问题。健全和完善我国绿色消费市场,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与出路。
【关键词】绿色消费 含义 问题 出路
绿色消费的概念和特点
绿色消费的概念。绿色消费的提出是以能源的不可持续危机为背景的,人类的消费方式决定了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伴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的开发也不断加剧。绿色,给人以希望,代表了青春、活泼和健康。在国际上,绿色被视为生命、环保、节约的标志。绿色消费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发,以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主要是指消费者具备绿色、环保、节能的意识,对绿色产品有购买、消费的需求,是理智消费的一种,属于高层次消费行为。就绿色消费的外延来看,绿色消费除了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当然这一切都需符合绿色、环保、健康、卫生、安全的要求。
绿色消费的特点。绿色消费还被一些环保专家定义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环保购物;购物袋的绿色重复使用;垃圾分类,循环再生;保护生态等。从中我们能够概括出绿色消费对人们提出的几项要求:从产品的选择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无公害无污染的、有助于公众健康的、在废弃阶段易于回收和处置的绿色产品。从消费的过程看:倡导消费者做到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倡导消费者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
中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与窘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消费有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的特点。随着绿色观念逐步推广,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生态上的优势,积极推广绿色消费的活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以求在未来的绿色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虽然绿色消费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环保意识及绿色消费观未成型。由于全球经济都在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而绿色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认可,就是因为它的生产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小。通过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造就了绿色的原材料生产和加工、高新的技术科技为手段,因此从生产成本来看,相较于其他产品,绿色产品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由于它的生产需要高投入,所以价格比较昂贵,而绿色产品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市场的需求和生产是成正比的,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说:只有在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更高层次的需求才能成为其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绿色消费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得力于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如今我国大多数消费者处于中、低等的初级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高,更谈不上绿色消费。由此看来,我国的消费水平较低制约了绿色消费的发展。
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模式紧密相关,而相当一部分绿色产品的消费,最终受益者是公共资源环境,诸如无铅汽油、无氟冰箱等,这类产品的绿色消费水平受到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的影响。一般说来,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与需求是靠市场自然生长的。其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影响。
近些年来,一些人抱着“环保是政府的责任”的观点,认为环保由政府负责,与个人无关,做着破坏环境的各种非理性行为。由于国内对环保意识的淡薄,认为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生活就无关紧要,所以对绿色消费的观念只处于较低层面的理解和实践。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并未形成主动、科学的辨别和选择,消费仍然比较盲目。例如: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华。
绿色消费市场不健全,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流通—消费构成了产品流通交易的过程,由于我国绿色产品的消费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产品流通渠道也不够流畅,对于绿色产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造成了绿色产品从产品研发到生产销售,再到消费者购买及推广整个流通过程都还不完善和健全。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但由于全国缺乏统一的绿色产品流通体系,所以使得绿色产品在流通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附加费用,在绿色产品的运输和保存中也缺乏统一规范和制度保证。
除了我国缺乏全国统一的绿色产品流通体系之外,还缺乏绿色产品的认证及质量监督制度,这就造成了许多打着“绿色产品”旗号的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使得消费者的合理权益受到损害,也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构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失去了购买绿色产品的欲望。
另外,由于认证及质量监督的不力,加上真正的绿色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成本都很昂贵,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企业滥竽充数,大量生产、经营非绿色产品,靠价格低赢得市场,同时使真正的绿色高价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作为企业,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与研发更新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由于我国目前对于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认识和生产都处于初始阶段,相关人才的培养还不足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也缺乏较大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造成了企业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品种单一,未形成规模性的生产系统,市场需求与生产严重脱节,供需失衡,无法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绿色产品研发设计人才需要培养,还要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从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包装、运输、储藏等环节,都需要绿色无污染,这样就势必提高绿色产品的定价。因此,绿色产品相较普通消费品价格都偏高,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消费模式的推广。
除了政府的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之外,企业营销策略的成败也关系到绿色产品的销售是否通畅。许多企业能够意识到绿色产品在未来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也知道应该依赖产品的“绿色、环保、无污染、无公害”来赢得市场,但是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未能形成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
第一,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对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做市场调查,分析市场潜在需求和市场份额,为绿色产品的生产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绿色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怎么样进行推销,怎么样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相信该绿色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不能进行虚假和过度的宣传。
第三,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广,被动销售,要主动打开和创造新的销售渠道,通过绿色产品展销会或者直销等方式,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多开启几个渠道。
从政府方面来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关法律法规没能及时制定和实施,推广力度不够。我国政府在打造绿色产品研发创新、申报呈批、信息发布、优先准入、项目验收的“绿色通道”方面仍有很多工作盲点,亟待完善。绿色产品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再到运输和销售面临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开发难度大、风险大、获利性不确定的局面,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因此从绿色产品的研发来讲就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除了需要政府极积倡导民众绿色消费之外,还要主动购买,为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支持。
由于我国绿色消费处于较低层次的消费水平,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购买尚存在疑虑,相关绿色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和认证标准、质量监督体系都不健全,也缺乏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管和疏导,对于相关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开发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市场上绿色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其次,由于企业经营者对于“绿色产品”是否意味着其社会效应大于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政府、企业、公众在绿色产业中的角色定位模糊,造成绿色消费模式发展的动力不足。最后,非绿色产品的生产即使污染了环境,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处罚力度不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仍然存在许多治理的盲区。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品市场越来越丰富,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整体上看,我国的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现在政府对民众绿色消费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范围也不够广泛、力度不足,很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仍然持观望态度,单纯依靠市场自发的发挥作用,短时间恐怕绿色消费难成规模,这就要求政府在宏观上大力宣传和鼓励消费者。作为个体消费者和企业经营者也要提高认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积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