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社会阶层流动受阻的表现与危害

限制阶层流动的因素日益突出

当前我国阶层流动受阻的原因是多维度的,在众多的制约因素中有几个方面是较为突出的:

第一,“制度障碍”难以逾越。“制度障碍”是制约阶层流动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在我国尤为明显。“制度障碍”突出表现在户籍、教育、分配等制度对阶层流动的制约。以户籍制度为例,户籍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登记制度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内容,户籍作为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凭据,对整个社会的分层和流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户籍制度致使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国家各种资源的配置都在向城市倾斜,使得大部分农村人处于社会的底层。对于他们来说,实现阶层流动也就意味着身份的改变,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很难改变身份,即使进城务工也被称为“农民工”。而城市中的各项制度尤其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又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不能获得市民身份也就意味着不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农民的阶层向上流动也就无从谈起。

户籍制度影响程度深、范围广且根深蒂固,要想逾越其对阶层流动造成的障碍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户籍制度只是众多制度障碍中比较突出的制度之一,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制度都对阶层流动起着阻碍作用,这无疑增加了逾越制度障碍的难度。

第二,家庭背景成为“隐形门槛”。阶层流动受阻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在于社会结构的封闭性,而家庭先赋性因素发挥重要作用则是社会结构封闭性的重要表现。家庭先赋性因素发挥重要作用又反过来固化阶层。以“穷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为代表的“二代”现象就是家庭背景作用下的阶层再生产现象。因此,当前我国阶层流动受阻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背景的“隐形门槛”作用日益凸显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第三,“知识改变命运”失灵。一直以来,教育都是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在古代社会,“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进”,这说明科举制是底层社会的人们进入上层社会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而且是最为有效的途径。虽然在科举制的教育体制下阶层流动的概率并不高,但是这一途径对于底层社会的人们来说是通畅的,让人们看到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希望,并为之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对于改变命运也是非常有效的,很多时候,教育对于阶层流动来说就是一个充分条件,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大学教育,但是我们会发现:教育对于阶层流动的作用日益弱化。这种作用的弱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已不属于精英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很好地促进阶层流动。另一方面,教育已很难单独对阶层流动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即使获得了精英教育,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有效支撑,也是“一木难支”,“拼爹”现象的涌现就很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可以说,很多时候,教育对于阶层流动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这也就弱化了个人自致性因素在阶层流动中的作用。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晓]
标签: 阶层   流动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