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十月革命不仅极大震撼了全球资本主义世界,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月21日是列宁逝世90周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国学术界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研究,积极探索列宁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尤其从列宁晚年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实践思想中挖掘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资源,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以创新实践为语言“书写”新理论
俄罗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布兹加林指出,列宁是特殊的理论家,他不仅实现了许多理论创新,而且付诸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许多情况下,列宁不仅以理论著作的形式,而且更多地直接以社会实践为语言 “书写”新理论。“布兹加林是对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启念表示,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以鲜明的政治经济逻辑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拓展了创新的理论空间,其中的深邃思想内涵值得学术界深入研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推进改革的战略高度上,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勇往直前。同样,面对各种错误学术思潮的干扰,学术界有责任在改革实践中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出新的学术贡献。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列宁正是循着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逻辑,领导了苏联人民进行如火如荼的革命实践,证明了自己思想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列宁的理论创新动力来自深刻的问题意识。“他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正视现实问题。”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主任季正聚说,列宁总是带着各种问题去观察思考现实,并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实践的发展,检验并创新自己的思想理论。当前,学术界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它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妄图重写历史,歪曲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历史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革命领袖。这种思潮本质上不敢正视历史现实,不能提出真问题,更难以解决实践难题,是不具有任何创新能力的伪学术。
汲取哲学精髓 创新改革方法论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贾建芳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反映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宏大的改革系统工程,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系统周密的理论思维。
“深入挖掘列宁晚年思想,将为我们创新改革的新方法、新理论提供重要思想资源,有利于形成新时代的中国系统改革论。”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认为,改革的最大困难之一在于盲目、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中国伟大的改革实践亟待深化改革的系统理论。因此,必须继承并弘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尤其是汲取列宁哲学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的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