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绿色政绩考评的标准与体制
推行绿色政绩考评是一个涉及到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必须整体协同推进。
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当代中国,正确政绩观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这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第二,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实践的观点事实上就是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坚持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为人民谋求政绩、靠人民创造政绩、政绩由人民共享、由人民评价政绩。这样,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就必须把绿色指标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标准。
完善绿色政绩考评的标准。为了强化绿色政绩考评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必须完善绿色政绩考评的标准体系。在这方面,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干部政绩考核的五大标准:原材料消耗强度(万元产值的主要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强度(万元产值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强度(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强度(万元产值的三废排放总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尽管这一标准体系略显简单,但是,便于操作和比较,具有其可行性。其实,更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是,采用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当然,目前急需创新这种否决的机制。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不能简单地对超生地区或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简单的否决,重点是要否决那些管理超生现象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责任者,或者是侵害人民群众其他正常权益的责任者。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重点否决的是由于决策不当或庇护环境事故肇事者而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责任者,或者是掩盖环境事故真相的责任者。这样,才能促进干部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最后,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来看,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安全型社会、灾害防减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刚性约束指标,因此,必须将之作为绿色政绩考评的基本标准。至于其具体的指标,可以根据国家提出的“十二五”时期人口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林业发展、综合防灾减灾等主要指标体系进行地区水平上的分解。
完善绿色政绩考评的体制。能否将绿色政绩考评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和健全科学而完善的考评体制尤其是监督体制。第一,坚持科学化原则。考评政绩是一个科学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只有科学设计考评制度和指标体系,完善考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的科学程序,才能保证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此外,由于绿色政绩考评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治理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因此,应该组建独立于政府的专业性考评机构和考评监督机构。第二,坚持民主化原则。确保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参与权、知情权、评价权和监督权,把评判干部政绩之大小、优劣的标准和权力交还于人民群众,把领导干部政绩评议结果的审核权交予人民群众。显然,建立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考评机制和监督机制,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尤其是推进绿色政绩考评的关键举措。第三,坚持法制化原则。推行绿色政绩考评,必须要与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结合起来,必须确保上级部门尤其是组织部门的考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必须推进绿色政绩考评立法,建立“干部绿色政绩考评法”,或在“干部政绩考评法”中列入绿色政绩考评的内容和要求,这样,才能确保绿色政绩考评的权威性、稳定性和普遍性。可见,绿色政绩考评体制是否科学和完善,是关系绿色政绩考评成效的关键。
【本文为2013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地特别委托项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研究》(批准号:13JDKDD001)的阶段成果】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艾芸 美编/石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