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道路就是体现政治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行为,是一个国家在社会变迁中确定的目标和选择的行为。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其政治发展道路也不同,即使西方国家政治模式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实践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它的核心和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就“特”在第一条——党的领导。中国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中国和西方有一个最大差别:西方是先有制度,后有政党。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政党来领导并承担历史使命责任,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要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主革命,没有一个用科学理念武装起来、能够协调各种政治资源、动员一切政治力量来完成革命任务的政治核心,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即使从西方政治学的观点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领导地位首先有其历史合法性。今日中国正处在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历史上前所未有。这场社会变革异常复杂、相当艰辛,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核心协调各种矛盾,把这场改革稳定、有序、深入地推进下去,中国走向现代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政治核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当然,我们党自身建设和领导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但今日中国还能找到一支比共产党更进步、更有组织能力的政治力量吗?不要忘记,中国的主要精英还是集中在共产党队伍中。这就说明,中国处在转型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尤其不能放弃党的领导,否则就会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受苦的就会是中国老百姓。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就是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我们说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不是三块木板用胶水粘在一起,而是“和面”,将三者“和”成一个整体,即党的领导必然体现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必然包含党的领导。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使其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适应民主法治建设,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现实要求。
辽宁日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实践。为什么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李良栋:我个人认为,在坚持主权在民的原则下按照多数人意愿进行决定是民主的内涵,而不同国家的民主制度和具体活动则是民主的外延。内涵通过外延体现,但外延绝不能简单等同于内涵。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倡导者及其国内的追随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把民主的外延当成民主的内涵,也就是把一个国家或一部分国家的民主理念、制度模式当成人类普遍适用的政治文明到处加以套用。其实,世界上的民主形式多种多样。近代以来的历史说明,西方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不同,因而政治发展的具体形式也不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普遍建立了代议制民主政体,但同样是代议制国家,英国就是君主立宪制,美国就是民主共和制;同样是民主共和制,美国就是三权分立下的总统制,法国就是半总统半内阁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绝不是偶然的,都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传统和当时情况使然。还有就是将民主的某一个方面当成民主的全部。譬如选举是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并不是民主的全部特征,它主要反映在用人上。民主更主要地体现在公众日常的政治参与、对重大决策问题的政治参与、民主监督等方面。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主要体现在坚持和完善现有的政治制度。我们之所以不接受政治上全盘西化的理论主张,原因在于我们既不能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模式,也不能断然抛弃自己的制度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的主权在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个有效的平台。只是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这些制度的优越性和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和显现出来。我们的改革就是要完善这些制度,使其优越性和功能在政治实践中不断得以发挥,社会主义主权在民的原则不断得到伸张和体现,而不是推倒这些制度另起炉灶。如果照抄照搬,我们的政治生态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出现剧烈的紊乱,国家的政治生活就不可能稳定有序地向现代化过渡。
辽宁日报:全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具体部署,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途径,对此您怎样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