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影响解析(2)

建设有一定张力的文化发展立体体系

虽然后现代主义有很强的解构和破坏功能,但只要将它限制在一定制度和政策框架中,它就不可能导致颠覆性的后果。由此,建设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管理与政策机制是防止后现代主义负面影响泛滥的必要前提。

由于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很重要的现实和学理问题,因而在一般文化事业管理层面就应该提供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一般理论和学术问题必须在正常的对话和交锋中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强力的政策控制不仅影响理论和学术的深入探讨,还可能因此而影响现实问题的合理解决。许多学理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纯理论问题,但它们归根到底都是现实问题的反映。若不能把重大理论问题讲清、弄透,它迟早会带来严重的现实后果。尤其像后现代主义这样在当今西方社会有如此重大影响的思潮,更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由于后现代主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它不仅能不断创造一些新理论和新观点,还能以创新思维激活已有的文化资源,因而将它合理移植到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之中是十分有益的。鉴于后现代主义有可能存在以解构主流意识形态来激活大众文化意义的特点,对此可采用立法方式进行规避。

当然,在主流意识形态、一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三个层面采取不同的文化政策也是相对的,毕竟这三种文化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互动、联动的。所以,要合理利用这种互动、联动,适时把在一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中经过深入讨论或现实检验为正确的观点引入意识形态,再以丰富后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引领一般文化事业、大众文化乃至现实社会的发展。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后现代主义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