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深深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后现代主义起源十分复杂,流派、观点也多种多样,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联系在一起的。要正确评价后现代主义,首先要正确看待现代性及其实质。
必须客观研究和认识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是由资本、科技与理性等因素组合而成的,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文化制度在内的完整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在经济上是资本与科技结合,在政治上是民主与法制结合,在文化上是理性与主体结合。文化上的理性与主体既是这个制度体系中的经济、政治派生物,又是它们合理性基础与内在组织机理,甚至是整个制度体系的粘合剂。客观上说,现代性中的理性与主体是有进步意义的,它们在向封建神学挑战中弘扬了人的地位与价值,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就理性而言,它过分强调自身的霸权地位,看不到外部世界的决定作用,忽视自身的弱点;过分强调工具价值,忽视人自身价值。就主体而言,过分强调理论主体、理性主体,忽视现实鲜活主体、非理性主体;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世界与人的有机联系;过分强调封闭主体,忽视开放主体。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理性与主体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功能效果的批判是深刻的,并由此给整个现代性体系带来了巨大震撼。但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批判上有两个明显缺点:一是思维方式的偏颇。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现代性时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它们最初是要批判理性、主体和宏大叙事的弱点,可最终却变为对整个理性、主体与宏大叙事的批判。二是忽视对现代性制度体系的批判。知识体系、文化制度在现代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却不构成现代性体系的核心,现代性体系的核心应是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整体社会制度。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从意识形态、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等方面展开了对现代性的多重批判,并从根本制度层面完成了对现代性体系的彻底改造。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与科技在经济层面的结合,民主与法制在政治层面的结合以及理性与主体在文化层面上的结合,对现代性体系构成的确重要,但它们还不是现代性体系的根本。现代性体系的根本还在于这些因素以根本制度的形式嵌合在一起。当资本与科技以产权形成固定下来后(即资本主义私有制),现代性的众多因素就有了凝固特征。而当这一特征与政治统治、意识形态论证与宣传相契合,现代性体系就像牢笼一样稳固。因此,对现代性体系的改造必须是根本制度的变革。
虽然后现代主义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但同时也影射社会主义;虽然他们没有公开主张“意识形态终结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助长了这种思潮的蔓延。针对此情,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要从“守势”走向“主导”,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角建构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学术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勇于和善于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展正面交锋,要有敢为天下先、用不断创新的话语观点和理论体系引领世界思潮发展的豪情壮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