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汉唐明清官场如何反奢靡之风(3)

核心提示: 因奢滋腐,百弊相生,所以历史上的“锐意惩革”,多从抑奢崇俭、振刷风气入手

在明代,弘治帝也许是太祖、世祖之后最为勤政的君主,几乎每天主持朝会,因早朝时间太短,再开午朝,此外还通过日讲、经筵、召对等增加咨访议政时间。为扭转官场中拖沓怠惰的风气,最高当局给六部、都察院等中央部门处理政务的时间规定了程限,“有旨令即看详以闻者,复奏无过二日;看详以闻者,无过三日。事干他司,须行查者,无过十日”;又向地方官发布书面指示:“凡尔有司,莫非天职,勿以一事不修为无损,勿以一民不获为不足忧,勿以一郡一邑不安为无害于治”。当时对官员的政绩考察,都一再强调“务得实迹,不可偏听枉人”——干部的进用斥退,全看你怎么做,而不是听你怎么说。备受史家称道的“弘治新政”,正是靠这种勤政务实之风造就的。

扭转奢靡之风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无论除奢返俭还是惩虚崇实,凡振刷风气,都不能缺少庙堂高层欲正他人先正自身的表率作用。唐文宗不仅本人衣食俭朴,励行节俭,还要求皇亲国戚和上层官员“皆务俭薄,率先兆人”。其女儿延安公主只因所穿衣裙宽大费料,即以“衣服逾制”遭父皇面斥,按照各人管好太太子女的原则,连累驸马窦澣被扣两月俸钱。明代陈洪谟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孝宗励精图治,认为弘治时期宜称“治世”。在他所写的《治世余闻》中提到,弘治皇帝勤政,带动了凡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大小官员,都积极赴会。机关里谈话,说起早朝话题,有应答不上的,就会被视为懒货,“人自愧悔,蓋有不令而自不能安寢者”。先后辅弼如王恕、马文升、刘大夏等大臣,亦多为气正风清的楷模。以王恕为例,据熟悉他的官员说,有一次王恕的儿子从故乡三原来北京探亲,“只如贫士,止骑一骡而已”;王恕把闺女嫁给一个姓宋的国子监学生时,只从市井雇了一乘双人小轿,国家给父亲的待遇,闺女没沾上一点光;王恕太太拿二两银子托云南的官员买颗宝石给女儿做首饰,再三叮咛千万不能让老头子知道。从讲述者充满敬佩的口吻看,可知王恕传递给朝士们的多是正能量。

有正能量,自然也有负能量,振刷风气的利钝迟速,便是两种能量的此消彼长。比如唐文宗的宰臣们对皇帝带头“恭勤节俭,冀革其风”的成效,有个客观评价:“陛下节俭省用,风俗已移,长裾大袂,渐以减损。若更令戚属绝其侈靡,不虑下不从教”。听话听音,距真正“绝其侈靡”还远,主要是因为亲贵外戚这个特权阶层在释放负能量。正史记载,王涯主持制定的《准敕详度诸司制度条件》经文宗批准颁发后,马上引出权贵们的激烈反对。监督法令实施的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杜悰不敢得罪这些人,只好采取变通办法,先拣比较容易实施的部分推行,其他则放宽限制。结果,“事竟不行,公议惜之”。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明代:弘治元年朝廷就诏令内官不许僭穿蟒衣,其后又两度重申禁令,直到弘治十七年,皇帝仍在向阁臣抱怨,“内臣僭妄尤多。”即如《明史》所言:“孝宗加意钳束,故申饬者再,然内官骄恣已久,积习相沿,不能止也”。所以不仅编织笼子不易,想把骄纵惯了的人关进笼子也难。

积习难改、抗令违禁之外,还有见风使舵、弄虚作假的。嘉庆帝倡俭反奢时,皇族中有个叫昭梿的私下写道:“今上复以恭俭率天下,故在朝大吏,无不屏声色,减驺从,深衣布袍……以自诩其节俭”,并具体点出什么人什么人,都是声色自娱的底子,眼下仅仅是为了迎合“今上”才装模作样,“亦一时风气然也”。等风头一过,故态复萌或当不免。由此看来,怎样才能使改变风气的一时成效转为常态化、长效化,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作者为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审)

●栏目负责人:周素丽   

●联系方式:zhsuli708@163.com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汉唐明清   官场   奢靡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