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汉唐明清官场如何反奢靡之风(2)

核心提示: 因奢滋腐,百弊相生,所以历史上的“锐意惩革”,多从抑奢崇俭、振刷风气入手

以上这些“光鲜”场面,都需要有财力支撑,仅靠 “廉俸”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官场奢靡相尚而致政风衰颓之后,必是贪风兴起,吏治腐败。唐文宗朝反奢文件说:“车服第室,相高以华靡之制;资用货宝,固启于贪冒之源”;明孝宗朝反奢文件说:“盖奢侈则用必多,用多则财必不足,财不足则贪暴行”,都是对因奢启贪之内在逻辑的精辟揭示。

政治革新从抑奢崇俭入手

因奢滋腐,百弊相生,所以历史上的“锐意惩革”,多从抑奢崇俭、振刷风气入手。唐文宗在即位诏书中宣布“以慈俭为宝”,除了立即停建或拆毁御马坊、马球场等一应建筑,对皇家戏剧音乐歌舞娱乐等单位大加裁减外,还明令改革皇帝巡行的应接礼仪,不得陈设花蜡,不准结彩华饰,也不许拆毁民众坟丘以拓宽道路等。明孝宗从即位起便以革除奢弊、节用恤民为急政,“内外衙门修建寺塔、庵观、庙宇、房屋、墙垣等项一应不急之务,悉皆停止,不许擅自移文兴工,违者治以重罪”。还多次取消上元、端午、冬至、庆成等节日官宴,“以节钱钞”。嘉庆一朝反对奢华,尤称雷厉风行。亲政伊始便革除了严重败坏官风的进呈古玩器物的积年大弊,违者以抗旨论。颁旨罢贡玉石后,“一时珠玉之价,骤减十之七八”。

欲求惩弊黜奢的长效,必须加强对相关制度的维护。唐文宗说 “理道所关,制度最切”,就是这个道理。本文开篇提到的《申禁车服第宅逾侈敕》,在强调“俭以足用,令出惟行”的同时,坦言“积习流弊,余风未革”,并指出主要原因便在于“有司不禁”,制度废弛。鉴于违规现象普遍,而且现行舆服制度多是玄宗时期修订,迄今已有一百多年,不少细则同现实脱离,文宗遂特命尚书左仆射王涯主持对这些制度重加整理。王涯在综合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律令格式,结合现实情况,拟成一个《准敕详度诸司制度条件》,内容包括服饰、车马、导从、住房、器用等多个方面,对于官员各依品秩高低、职事繁简的不同待遇,皆有具体的限制性规定。大和六年十月七日,该《制度条件》经唐文宗诏准生效。翌年八月唐文宗又诏令“百官士族”必须遵守这个制度,“如有固违,重加黜责”。

反对奢靡之风,重在提倡勤政实政

反对奢靡之风,加强制度维护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消费的抑制。关于这一点,唐文宗在批准王涯所奏《制度条件》的诏书中讲得很到位:这些制度的目的,在于藉“务从俭朴”以清除“颓风”。所谓“颓风”,特指因奢侈而导致的颓败的官风政风。从史料记载看,汉唐明清振刷风气的历史样本,都毫无例外地把抑奢倡俭的成效,落脚到惩革虚饰怠惰、提倡勤政实政上。

汉代昭宣之治的实政特色,史家已有“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津津称道。本始三四年间,各郡国连遭旱灾,中央除了免除受灾地区租税劳役,并及时遣使对贫困户赈济外,还对乐府等吃财政的文艺单位实行裁员,“使归就农业”。宣帝还有个特点,不为虚假套话蒙蔽,也不为谀谄媚言迷惑。听取地方领导汇报,“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有个益州刺史王襄,找人创作了《中和》《乐职》《宣布》三部曲,热忱歌颂今上开创“天下和平,四夷宾服”新时代,因而“屡蒙应瑞”的“盛德”,组织青少年合唱团进京演唱。宣帝摇头说:“吾何足以当之哉!”下令将合唱团退回益州。这种不尚空谈、勉干务实的思想作风,对官场正能量的释放很起作用,“汉世良吏,於是为盛”,涌现出许多被誉为“循吏”的实干家,“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

唐文宗和汉宣帝一样以勤政务实著称,即位后严格遵守按时主持朝会的制度,每次都很晚才退朝。曾经与宰相郑覃、李石一起协商如何整治各部门工作拖拉效率低下,李石认为这都是官吏生活安逸、无所事事造成的结果,郑覃也说“三十年已来,多不务实”,建议“丕变风俗,当考实效”。由是决定“振举法度”,包括加强任职考核、重视施政实效、严肃风纪监察等一系列措施。尚书左丞韦弘景纠举吏部授官不公,吏部尚书、侍郎俱受处分,有六十七人被取消任官资格。将作监王堪因太庙修缮懈怠废职,拖成一年多的烂尾工程,被扣罚俸禄,免去职务。还有翰林学士薛廷老因“终日酣醉”被罢职,桂管观察使裴弘泰因赴任迟滞被降职。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汉唐明清   官场   奢靡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