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浅层的石头摸过了,深层问题凸显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多了。新旧矛盾纠结,顽瘴痼疾交错。中国改革向何处去?停滞没有出路,回头是死路,西化非正路。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攻坚克难,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号角。
渐进式改革一脉相承
中国的改革在经历了放权让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这两个阶段后,于本世纪初便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大体经历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这样三个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首先以农村为突破口,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和成功的基础上,改革的重点便由农村转向了城市。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启。随着政府不断“放权让利”等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方面企业效益大幅度提升,但另一方面 “放权让利”的红利也逐渐释放殆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改革已远远不能满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于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果断地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进一步勾勒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自此,改革开放进入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
此后,历经十年的艰辛探索和构建实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经过了十年的逐步完善和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距离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越来越近。
按照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和渐进式改革的演进逻辑来看,这一段看似“很近”的距离往往却是最艰难、最繁重、最具风险的,也正所谓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在改革之初采用渐进式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既定条件下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创造一个合理的知识信息传递和积累机制,才能为制度变迁主体和制度变迁对象提供一个相对缓冲的适应时期,从而有利于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承受程度这三者之间的均衡。而当以增量制度供给为主要特征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已不能提供新的制度,或者其制度供给的边际效益递减、或者制度的结构效率趋于零的时候,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就必须适时地介入,即制度变迁应该进入到核心制度变革阶段。由于核心制度受传统既得利益集团的支撑,其变革必然会遭到阻隔和抵制。因此,只有政府才能超越集团利益之上进行顶层设计,才有权威和力量强制推进改革。否则,不仅增量制度的运行成本会急剧上升,而且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也将无穷增大,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严重地阻碍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所开启的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顺应了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一个勇闯险滩、智趟深水的历史性抉择。
不回头不西化不停滞:全面推进改革
在中国改革向何处去的激辩中,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较量,也有出于利益考量之争。有主张走回头路的,有建议全盘西化的,也有安于现状希望保持不变的。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在增大。究竟何去何从?习近平总书记借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给出了回答: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中国的改革,将坚定方向不西化,大胆探索不后退,勇涉险滩不停滞。
坚定方向不西化。35年改革开放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富裕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命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西方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才能做好中国的事情,才能在道路和方向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才能如期而顺利地在“两个百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胆探索不回头。近年来,随着体制完善阶段中深层次矛盾的不断暴露,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所引发的各种利益冲突频发,有些人把这些矛盾和冲突看作是改革开放的“恶果”,认为改革“改错了”,甚至质疑中国还是不是社会主义,进而主张“改回去”。应该说,现阶段由于改革攻坚期遭遇经济社会双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确实是“扎堆”似的到来,一时难免让人有些“晕”。但理性地看,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成本,是成长中的烦恼,是改革的代价,因而,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继续前行而不是后退。只有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因改革不到位而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才能弥补因单项改革而引致的各种体制漏洞,只有通过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可持续问题。
爬坡过坎不停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将中国推到了一个登顶前的坡度。前面是险峰峻岭,爬坡过坎的难度陡然增大。是继续攀登,还是停滞不前?一时间多有争论。一些人面对丛丛荆棘,顾虑重重,畏手畏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地告诫全党“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这就提醒全党,改革不能停也停不得,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盘根错节的利益藩篱和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只有大刀阔斧披荆斩棘,才能除瘴破篱、巩固和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只有继续推进改革,才能避免“转型陷阱”、提升改革的价值高度。否则,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将可能因为停滞不作为而丧失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