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领导层改革战略蕴含的八对关系(3)

核心提示: 研究和梳理总书记关于改革的战略思想,对于找准问题关键,顺利推进改革意义重大。本文中笔者试图从八个方面对习近平改革战略思想加以阐述

收与放

总体的收放战略是用宏观上的收来保证微观上的放

新领导层的改革战略可以用“收放自如”这个概念来形容,但这主要不是“想收就收,想放就放”的意思。因为这次改革的关键目标在于形成比较稳定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这就意味着这一次的某些“放”、某些“收”都具备长期稳定的性质,并且需要有制度化的保障,而不是随着领导者的意愿可以自如地更改。譬如说,在“加快”性质的改革中,政府削减的那些审批权、允许民间进入的经营领域,今后想收回来的难度加大了,尽管理论上仍然是可能的。“收”的部分,譬如说统一的反腐体制和安全体制,也是具有长期稳定性的。

经过多年改革中经验教训的洗礼,新领导层的收放战略表现得更加深思熟虑,似乎跳出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循环。总体的收放战略是用宏观上的收来保证微观上的放,多些年前的改革就在运用这种战略,现在看来是能够取得稳定成效的时候了。

点与面

中央表现出了敢于做系统性决策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强调地方和基层需要有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领导层的改革战略更加强调顶层设计,《决定》中说“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次拿出来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征。对于过去的改革,我们也不能夸大其“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中国的改革者一直有比较强的顶层设计意识,在早期改革者那里,改革所要针对的主要问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所要经过的主要阶段,所要采取的主要方式并非那么模糊。改革者为了减少阻力,有意采取了模糊的说法,与此同时借助基层人民的具体实践把自己内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改革初期,通常的改革模式就是“基层创新+中央支持”,即使中央有了某种设想,也是到基层设立试点,取得成效之后,再扩大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广。由点到面的做法并非改革开放时期的产物,中共在革命时期就尝试过这种做法,新中国成立后搞建设也是如此。改革中期,地方、基层主动地进行了各种改革试验和创新,很多信息汇集到了中央,这就越来越多地需要中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大量的加工处理,然后拿出统一的意见。还有的改革,地方是无法先行先试的,需要中央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改革走到现在,改革中需要“顶层设计”的分量就加重了很多。中央这个时候勇于面对这一点,表现出了敢于做系统性决策的勇气和信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那么,今后的“摸着石头过河”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其实摸着石头过河并非糊里糊涂过河,改革总是人运用头脑来推进的,总是有设计的成分,只是这种设计由谁来进行。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时,要更多地强调地方和基层需要有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基层,可以大胆地创新很多做法,出了问题比较容易收回来。

统与分

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让地方治理主体的权力边界明确起来

前面几种关系已经涉及到统与分的问题,这里重点讲一下纵向治理关系。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简单的“单一制”或“联邦制”很难描述清楚中央和地方的治理关系。宪法中的总原则是“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但这只是描述“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党组织的纵向治理关系则主要遵从党章中的“四个服从”中的后两项原则,那就是“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过去,将改革综合部门放到政府序列中,这次《决定》将这种组织放到党内,其设置意图符合党章中的组织原则。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机构是受执政党领导的,因此,地方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到什么程度,是由执政党决定的,进一步说,是由党中央决定的。这种关系符合笔者曾讲过的“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逻辑。这样的一种政党是“转型性政党”,而不是西方的“交易性政党”,它需要执政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发动机的作用。

也许因为成熟地认识到发展中大国执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决定》要求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让执政党中央在改革中的地位进一步清晰地显示出来。不过,在党中央总揽改革大权的情况下,地方的自主性边界位于何处呢?《决定》中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事权划分”可以看出部分的逻辑,“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这里面的“中央事权”、“地方事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的关系体现出权力纵向划分的逻辑。这是在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让地方治理主体的权力边界明确起来,让它们知道自己的自主性空间究竟有多大。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潇爽]
标签: 领导层   战略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