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将成为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头戏。因此,应加大农村产业化发展,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这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对家庭的担忧和牵挂,同时也减轻了留守老人和妇女的生活压力,有利于家庭的和睦,进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加快农村书屋、互联网等信息工程的建设。相对于城市,农村的信息流通不顺畅,广大农民对宗教信仰缺少科学、客观和全面的了解,因此要促进社会主流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就必须拓宽农村信息输入渠道。加快建设农家书屋的步伐,有效利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文化资源,规范管理,切实发挥知识传播的作用。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鼓励开展科学知识下乡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农村输入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民对宗教信仰的科学认识、全面认识。
加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建设。“宗教热”的背后反映了农民在物质满足之后所显露出的精神匮乏,因此可以在农闲时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平时可以通过组织农民乐队、开设农村图书阅览室和建设农民健身活动场等充实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农村人口转移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让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科学,进而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对待宗教。
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构建和谐新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我国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可以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应用到和谐农村建设中,关注农民的生活需要,认真做好农村基层调查,及时解决农民的问题。通过心理学图片展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剧场等方式向农民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提高农村的心理科学知识普及程度,提高农民的心理健康素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农民接受新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鉴别力,进而科学对待宗教信仰。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注释】
①邱新有,熊芳芳,单文桂:“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特点的微观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79~82页。
②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54页。
责编/张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