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心理学视角下对农民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及思考(2)

以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汝南村为例

从数据中可以得知,大多数村民对宗教没有明确认识,对宗教知识了解很少。宗教信仰对农民而言并非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说明,而是一种模糊概念。①在信教派别上,信基督教的人员较多,其次是佛教和道教。在宗教氛围上,不论是信教人员还是非信教人员都认为现在农村的宗教氛围比较浓厚但缺少规范,因此,在宗教信仰上广大农村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规范。

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农村宗教信仰问题

从需要动机理论理解农村宗教信仰现象。需要是人行为的内驱力,个体为了保持自我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就必须产生相应的行为弥补原有体系的空缺进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在各种环境中不断寻找安全感,而各种教派教义都教导人们“向善”、“积善”是为了“被原谅”、“获善报”,这在一定水平上减轻了人们的不安和焦虑,满足了安全的需要。同时,个体在团体中可以体会到归属感,宗教在这一方面满足了农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很多宗教教义提出在神灵面前无论贵贱,人人平等,这就使得在宗教活动中,个人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承认或赞许,从这一角度来看宗教满足了人们对于“尊重”的需要。

从分析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农民宗教信仰现象。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宗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宗教思想和理念已经融进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宗教也成为人们实现自身社会化的一个途径。农村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诞生和发展的沃土,宗教也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宗教在农村具有社会的积淀和历史的渊源。不同的宗教文化和活动既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人文风情,又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因此,宗教文化渐渐成为乡土风情的载体,增加了人们的乡土认同感。由此可见,农村宗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已经慢慢渗透到传统文化之中,进而通过长时间的演变进入到集体潜意识之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因此,其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宗教信仰问题。章志光教授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两部分。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宗教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宗教通过社会文化、家庭及同辈群体等多个途径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化。在农村,各家庭之间距离较近,平时接触较多,彼此间影响较容易,为宗教信仰在农村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途径。

从群体心理学角度分析农民宗教信仰问题。群体是指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相结合,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和相互认同的两人以上的人群。影响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共同目标、隶属需要、共同兴趣、压力情景和群体的工具作用。②宗教团体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宗教行为也是一种集群行为,集群行为具有情绪支配性、迅速接受性和容易越轨性。在宗教场所的环境中,在集体的宗教仪式中,个体容易受到集体情绪的影响。同时群体性的宗教行为和情绪又具有迅速接受性,个体在群体中更容易迅速接受一种宗教的教义和宗教行为,并通过集体暗示和社会情绪感染的影响使得个体对宗教的认同感增加,进而接受一种宗教教义并成为一种宗教的信仰者。这说明宗教的传播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群体的影响和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继续加大农村医疗服务系统的建设。从宗教意识本质是生存焦虑这一理论出发,国家应该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焦虑进行关注。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服务设施的财政投入,进一步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设由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医疗服务系统,同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设农村医疗服务电子系统,建立医疗健康电子档案,简化跨地区医疗保险手续,方便农民及时就医,减轻农民看病成本和压力,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宗教信仰   视角   心理学   现状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