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在当代中国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这一实践过程必须研究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从“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由以前少数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人民大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理论,并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和自主地行动,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精神力量的巨大引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民大众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意识形态世俗化概念的阐释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学者特拉西首先提出来的,意指一种学术门类,即观念学或观念的科学。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奠基者是马克思。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在马克思的研究中,“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实践上的无能,而且是虚幻和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这一看法将意识形态与社会领域的劳动分工,被称为阶级的集团和一定阶级的统治和权力联系在了一起。从广义上讲,“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构成了观念上层建筑。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承担着特殊的政治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获得了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定位,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政治体制所需要的态度与价值。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意识形态是人类组成政治社会以后产生的一种对政治环境的适应方式。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发挥着论证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合法性、政治凝聚、动员社会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等几大方面的重要功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产物,因此它的本质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是由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只有把统治阶级的利益充当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时候,才能使统治阶级获得大众的支持,这样才能为完成新阶级取代旧阶级的统治目标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是说要把统治阶级的具备特殊性的思想合理化、普遍化,从而赋予思想合理性和普遍性。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决定了作为人与现实世界的想象关系及其再现体系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价值需求—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能量综合作用的产物。正是因为意识形态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意识形态的世俗化研究是作为当代社会主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得以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这个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不可能脱离了现实而独立存在,即意识形态不是超物质的“超存在”。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对应于意识形态神圣化,即感召人们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的不再主要是超验性的价值理念和高调伦理,而是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的人文关怀和对人们利益诉求的满足,使得抽象的意识形态具体化、形象化,使其具备对追求实际物质财富和自主生活方式的实践的可能性。
在过去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抵抗外来侵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实施改革开放战略,都是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精华融化于中国具体实际,促进和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由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在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一直处于教条化状态,忽视客观实际和实践能力,进行高度严密的思想控制,领袖魅力色彩充斥整个国家。这种意识形态理念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这样的局面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逐渐凸显出来。马克思主义唯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与重新诠释,抛弃过去在中国的尊崇地位和抽象的理念,才能真正适应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真正与现实对接,融入平凡的政治生活。而这种目标的基础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且致力于维护与保障人们的现实利益与权利,使其自身具有实践性,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