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形态世俗化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途径,其核心是达成对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发展过程是必然的,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就是不断推动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进程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意识形态 世俗化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学术界聚焦于意识形态的世俗化研究。意识形态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意识,更是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是当前国际主流意识形态的不二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现大众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大众化”,即普及化、通俗化,适合广大社会群体的需要,最终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与支持。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含义各持己见。有的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这种难于理解的思想转为具体的理解,由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转为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还有学者表示,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两个“统一”:第一个“统一”是人民群众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于人民群众的统一;第二个“统一”是人民群众用实践的观点检验、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统一,即将理论知识与人的发展、社会实践相结合。
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大众化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众多方面内容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人理解转变为被多数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被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为实践,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发展转变为被多数人民群众所丰富完善。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二是马克思主义在具备当代中国发展时代性基础上的大众化。究其本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群众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以及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组织动员人民大众,并使之转变为人民群众自觉的行为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自觉的行为实践的过程又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
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不断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精英化,但在大众化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顺利有序地进行,它对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有着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现实背景上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动与发展迫切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研究。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以及冲突。美苏冷战宣告结束后,表面上看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似乎有所淡化,但两种意识形态的根本矛盾和冲突并不会消除,甚至由于西方国家愈发隐秘的意识形态谋略,从细微的地方入手,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削弱。面临着新形势下的考验,必须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各种思想中的主流地位,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坚守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信念,为实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