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育的很多问题,不完全是教育本身的事情。如异地高考、公校资源紧张涉及户籍管理等公共政策。因此,有观点认为,解决教育问题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来统筹施策。对此,您持什么样的看法?
吴启迪:教育本身需要改革,但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在教改上花的力气非常大,但没有解决老百姓不满意的问题。最主要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有具体的国情,有独特的问题,不能只局限在就教育谈教育。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加深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强化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
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等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改革。我们要敢于冲破有形和无形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因此教育改革既要充满热情又要十分理性,要“谋定而后动”,一定不能急功近利,不要“翻烧饼”,不要“瞎折腾”,不应被社会上的某些浮躁情绪牵着鼻子走。哪怕是微小的改革,也要考虑到可能对教育和民族国家未来的影响。总之,要通过改革探索,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文汇报:社会对教育焦虑,是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的反映。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
吴启迪:前面已经说到过,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而我国人口多,又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生子女问题。因此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恐怕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将会存在,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在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上海是做得不错的,但有些矛盾和问题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消除。如上海部分的初中是民办的,公众感觉比公办的好,因为民办中学可以在较大区域中选择生源,公办初中是就近入学,生源质量不那么稳定。家长把孩子送到民办学校,要出比较高的学费,那其他一些不能承担高学费的孩子就只能进公办学校。美国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有钱进私立学校,管得比较严格一些,钱少就进公办学校,当然也要找比较好的公办学校,因此美国也有学区房。改革要改到马上没学区房,至少在目前还不是很现实。现在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单靠教育部门一家是解决不了的。但只要把基础打好,大家又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相信将来这些事情会比较自然地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从另一方面看,现在出现的许多社会现象,例如:不讲诚信,不守规矩,不知感恩,也与学校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有关。因此,我们的教育观念要改变,学校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强调怎么做人。我们要培养有崇高理想、有崇高人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人文教育是很要紧的。教育一定要坚持科技和人文的和谐。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把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