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冈村繁:结缘汉学八十载

200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的全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誉满海内外的国学大师王元化先生亲笔作序。在序言中,王元化先生这样写道:“他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感情是从他长年累月对中国文化的倾心研究中产生出来的……这种感情理应受到中国学术界的珍视。”王元化先生笔下这位足以尊享中国学术界珍视的作者就是日本汉学大家冈村繁先生。

冈村繁 赵和平画

对冈村先生的采访是从悬挂在茶室一隅的“汉学泰斗”卷轴谈起的。

记者:作为当今日本汉学届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您是如何与汉学结缘的呢?

冈村繁:哪里,哪里。实在是愧不敢当。这幅卷轴是北京大学的陈曦钟教授手书赠送给我的。出于对老朋友的尊重,我把它挂在这里,权当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你们这些客人看到,该笑话我这老头儿妄自尊大了。

所谓的“汉学泰斗”,只不过是我读中国书的时间比较长罢了。从孩提时代起,我读的中国书就多过日本书。十二岁之前,我读的书全是中国的。十三岁进入中学后,学校开设有专门的汉文课程,作为国语的一部分。在当时的日本,大部分小孩子都从十二三岁起开始学习汉文,到了二十岁左右,我们对汉文的理解能力和水平已与中国人不相上下。实际上,在英语、德语、荷兰语等外语传入日本以前,日本社会的知识分子几乎都只学习中国的典籍,其中很多人的见解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中国人。而且,如果没有汉文作为媒介,所谓的“西学”也就无法迅速地传入日本。

记者:在长达近八十年的汉学生涯中,您对汉学研究最深的感悟和体会是什么?

冈村繁:我的汉学生涯跨越了战前、战争年代和战后这三个迥然不同的时代。即使是在不幸的战争年代,日本的大学所开设的中国文学课程仍然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我记忆中,当时来自中国的老师对于日本的学生们要求十分严格,教训起来一点都不客气,但学生们对于中国老师则是毕恭毕敬,师生之间恪循礼仪,丝毫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

1945年,日本战败。在美国占领下,日本的汉学研究跌至谷底。尽管在两三年后,相关的研究工作就逐步得以恢复,日本的汉学研究也开始重走上坡路,但是坦率地讲,战后出生的人们对汉文的学习和理解已经很难再达到战前的水平。当前日本某些所谓的政治家连基本汉字的日语读音都说错,写出来的汉字比小学生还不如。战后一代的汉文基本功之弱由此可见一斑。

我深深地感到,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被大海隔绝于大陆之外的国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十分贫瘠,如果不是积极接受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就无法形成日本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说,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融入到日本人的血液之中,是不能也无法被抛弃和割舍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在未来,日本人都不应忘记这一点。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汉学   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