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价值多元的时代,一句无心的调侃,引起诸多的纷争,或许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又或许,许多人担忧的并不是个别孩子的价值问题,而是普遍现象,有批评者指出,“整个社会中的拜金思想、家庭中成年人的拜金思想,学校的追求利润、老师的奖金和升学率挂钩……诸多的环境因素,要求孩子不拜金并不现实,真正要反省和改变的,是成年人,而不是孩子。”
对此,熊丙奇说:“首先,教育面对的是个体,而不是整体,每一个孩子的想法不同,不能概括,也不能用一部分代替所有。其次,教育功利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才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单纯地指责教育功利化并不能解决问题”。
教育切忌概念化
如果真的担心拜金,那么在学校中加强财富教育,包括理财教育、消费教育,甚至如何赚钱的教育都可以,这也是发达国家中的学校普遍都重视的问题。
北京晨报:许多人担心孩子有拜金思想,认为应该重视价值的教育,是否如此?
熊丙奇:教育切忌概念化,因为教育针对的是个体,不是群体,一个孩子这么想,不代表其他孩子也这么想,一部分孩子这么想,也不代表所有孩子都一样。概念化的教育是不可取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甚至以点代面都是不对的,对于教育的进步并无意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种正确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出现一件事情,就把它当做普遍现象,这种表达有欠考虑。实际上,这是批评者本身没有受过公民教育而产生的结果。
北京晨报:那么在您看来,如何应对拜金的问题呢?
熊丙奇:我们当前的教育中,学校对学生缺少人格的培育,社会也是如此。人们担心小孩子拜金,担心他们长大以后为了钱不顾一切,甚至不惜违反法律。但是批评者没有意识到,法律归法律,道德归道德,不是一回事,也不是同样的衡量标准。如果真的担心拜金,那么在学校中加强财富教育,包括理财教育、消费教育,甚至如何赚钱的教育都可以,这也是发达国家中的学校普遍都重视的问题。让孩子懂得、合法地赚钱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反而很值得赞扬,这不也很好吗?
“为人民币”未必拜金
“为了人民币”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的社会一直在鼓励创新、创业,如果一个学生长大后,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创新和技术获得财富,甚至成为世界首富,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北京晨报:不少人觉得“为了人民币”体现孩子的拜金思想,是否如此?
熊丙奇:留言中写“为了人民币”,不一定就证明孩子拜金。很多批评者对孩子的观察出了问题。实际上,孩子这么写,可能是好玩,而且未必真的懂背后的意思。实际上,现行的价值教育体系,很多时候是空话、口号居多,孩子一进学校,就让孩子“爱国家”、“爱集体”、“爱人民”等,但是小孩子因此就能懂得这些口号的含义吗?何况,“为了人民币”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的社会一直在鼓励创新、鼓励创业,如果一个学生长大后,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通过自己的创新和技术获得财富,甚至成为世界首富,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这不也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吗?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合理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熊丙奇:合理的教育,首先要教孩子如何认识自我,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学生通过认识自我,明白自己在社会中享有什么样的权利,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当权利和责任明确,他们自然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所以,应该进行的是公民教育,而后又有生活教育,教他们怎么样更好地生活、与人相处等。一个人如果连合格的公民都不是,还谈什么爱国、爱人民呢?像是中小学生守则,应该说一个价值和行为标准的规范,但是我们现行的守则里有太多空话、套话,太多口号式的内容,这些内容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是却很难被学生理解,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价值的一部分。反观国外,他们的中小学生守则,基本上没有什么空话和口号,比如美国,不过是一些“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等,学生很容易接受和学习,并且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