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意识的嬗变与整合(3)

公民政治意识的整合是对背离的公民政治意识的正确引导,从本源上看,整合公民背离的政治意识,既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协调不同文化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因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国家意识形态。

整合利益分化,坚持共同富裕。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④公民政治意识的嬗变实际上是公民对自己利益的一种自觉意识,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意识的背离与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分化严重密切相关。整合公民背离的政治意识就必须要整合不断分化的公民利益,构建均衡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

国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利益更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面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具体的利益要求,国家作为全体国民的代表,它的利益只能是整个社会中的各个局部利益互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执政者不是利益的发明者,而是利益的调和者,它必须尽可能地使“国家利益”的概念同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利益相协调,同时又必须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利益相协调。构建均衡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说到底就是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本质规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于我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创新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所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等内容只有得到公民的认同,并内化为受众或公民的真正人格,它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国家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实现的程度与公民的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正比例关系。因此,如果公民不能认同现有的国家意识形态,那么,现存的国家政治体系就会面临着深度危机。另一方面,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具有潜在的背离性或背离倾向。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是公有制,由此决定了公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根本一致。但是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也不是绝对的整齐划一,完全重叠,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背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传统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已经同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发生一定程度的脱节,已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社会、凝聚社会共识。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意识的背离已经表明,传统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我国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因此,创新和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是整合日渐背离的公民政治意识的首要任务。

协调文化冲突,构建和谐文化。公民政治意识的背离,既有利益受损的自我觉醒,又有多元文化,特别是外来文化、政治思想、政治价值的冲击所造成的无所适从。转型前的中国被有些学者称之为“总体性社会”,与总体性社会相对应,公民政治意识与国家意识形态高度重叠,公民对国家意识形态几乎达到了绝对的认同程度。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总体上造成了一个异质性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多样性政治意识共存的局面,既有主流的政治意识,又有非主流的政治意识,甚至也有反主流的政治意识。公民政治意识的这种变化对国家的政治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说非主流政治意识给社会或国家带来的影响是离散或分离,那么,反主流政治意识给社会或国家的影响就是一种分裂。

公民政治意识的背离蕴含着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从本源上看体现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异质和疏离。我们可以将与主流政治文化不同的各种其他性质的政治文化称之为社会中的亚政治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消灭亚政治文化,但是可以利用主流政治文化改造亚政治文化。整合公民政治意识的背离,就是坚持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同时合理吸收各种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对反主流的政治意识则进行批判,从而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作者为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ZZB002)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②萧功秦:“从政治发展学看中国体制转型”,《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第100~107页。

③方世南:“培育政治主体意识是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标签: 转型期   公民   意识   整合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