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2)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问题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际隔离与互动失序。当青年的政治参与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受挫以后,往往会选择到一个较小的圈子里进行互动交流。如果从相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政治倾向来看的话,这些青年也就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政治交流的圈子,其中尤以QQ 群、BBS 讨论组等方式比较具有典型性。在这个群体内部,他们不仅能够自由地交流,而且他们自身的见解和观点也会引起这个群体内部其他人的关注,交往和自尊需求也会在这种相互交流中获得极大的刺激。群体内部的交流现状与群体内部的成员与外部个体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事实上,他们对自己所在的群或者虚拟的网络组织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他们也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用来互动、交流的平台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观点也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和认可。基于这种目的,他们便开始向自身群体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宣传。就这种宣传而言,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他们在对别人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必然也能获得他人对自身政治观点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同观点的融合与碰撞,有时候他们不但无法实现被他人认可,甚至还会被他们的观点所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他们便会产生一种与自身观点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排斥心理,更加倾向于回到自己的交流群以增加其内心的依托感和认同感,因而在对待其他交流群或个体时便会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封闭性。由此便出现了群体内部交流频繁与群体间人际互动缺乏的矛盾状态,并逐渐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相交织。从青年的属性及其在社会群体结构中的属性来看,他们本应该是对社会与国家政治抱有最大热情的群体。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大青年对政治的态度却表现出了与之恰恰相反的现象,冷漠与热情交织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共性。从某种态度上讲,政治态度是政治心理的外在表现,而政治心理则又受到主体内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主体自身的爱好、性格等因素又是政治心理能够得以形成的基础,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则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因素,才使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上表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或热或冷的现象。

政治行为是在政治动机的支配下所出现的,而政治动机又受到了政治需要的驱使。任何一个个体都有与自身生活的环境有效相处的需要和需求,这是源自应对环境的内在需要,而权力、成就、交往动机也都是在效能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相关实验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具有高效能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大多都能坚持下来;而那些效能相对较低的人则比较容易放弃。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存在使有些观点容易被人们忽视,这也就对这些观点的持有者的心理造成了诸多的不满之处。即使是在信息传播日益“泛化”的情况下,在信息的接受上也依然存在时间上的先后观念,与之相比,网络技术则具有显著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对那些具有较高网络技能的人而言,他们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接受到最新的信息,还能及时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他们在时间上的这种优势也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由于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紧张的学习或繁忙的工作中,很难占据时间上的优势,因此,他们所发表的评论往往也很难引起他人的注意。此外,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多持反对意见的观点也很难被他们所接受。而当青年自身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很难被他人接受、关注,甚至会遭到他人的讥笑和反对时,他们通常则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这就形成了“沉默的螺旋”效应。由于他们的政治观点没有在网络渠道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自尊心也没有得以实现,便造成了他们网络政治参与积极行动下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冷漠的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倾向上的不满意度及从众性偏激增加。不同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在这一价值追求下的政治需要也就很难兼顾。针对这种现象,有的人能够对此予以客观的评价,然后转向符合自己要求的新追求。而有的则会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直接归咎到社会、政府身上,并逐渐在此基础上产生“迁怒效应”,久而久之就加深了他们对社会政治领域的不满意度。此外,从青年自身发展特点上看,尽管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日趋稳定,但是在政治意识领域却没有形成真正的自主性。一旦出现权威被解构的现象,处于各种不同群体中的青年的政治意识便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其他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同辈群体的影响。当大多数个体认为某种观点是

正确的时候,并且希望自己能够被其他个体所接受和喜欢的时候,那么便会产生从众行为。群体内从众的观点一经形成便会持续下去,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朝着极端方向发展,这不但不利于交流群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往往还可能会酿成恶果。也正因如此,前面所谈到的不满情绪、不同意见往往会激化成为偏激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点。

网络行为的娱乐化、看客心理与“政不关己”的集体无意识。伴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社会文化呈现出更加娱乐化的倾向,这也加速了网络行为作为娱乐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以一种娱乐化的态度来看待自身在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由于诸多青年人渴望获得独立,因此,当遇到一些失真或不恰当的报道、空洞乏味的说教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会促使他们以一种更加娱乐化的心态来看待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由于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没有时间对每一条信息都进行思考,甚至是不能对其仔细进行阅读,此外,由于当前网络信息可信度的逐渐降低,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广大青年越来越以一种看客的身份来面对通过网络这一媒介所传达出的各种政治信息和各种反映政治生活的问题。

而由于网络行为的娱乐化、看客心理的出现、网络行为的娱乐化、看客心理的产生、网络渠道使用能力的弱势,使得青年的参与热情得不到抒发,自己的声音难以传播,于是,积极的政治意识在网络空间里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被娱乐性所淹没,形成了“政不关己”的集体无意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标签: 政治   青年   问题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