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提交改革研究成果
——《中国区域发展与改革建议报告》出炉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普通民众会议论当前发生的变化,而为政者则要思考未来如何变化。展望未来,国家需要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需要实现伟大复兴,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发展与改革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两大话题。此前,由官方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
近日,另一份有关我国区域与发展改革研究成果——《中国区域发展与改革建议报告》出炉。
据记者了解,该报告总计12万字,是由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国家智库》、《中国智库》总编于今所领衔的知名智库——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课题组经过近十年的调研而形成的。
该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找准突破点,找准抓手,是改革成功的第一步。基于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深刻思考,并系统领悟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该报告认为区域视角和城乡视角,是系统解析中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未来改革思路的两条主线。正如李克强同志在2012年底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提到的,“发展的目的是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而发展最大的差距是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这也是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难题”。
基于这样的把握,《中国区域发展与改革建议报告》紧紧围绕区域主线和城乡主线,提出了未来中国区域与城乡发展新的战略与举措。
该建议报告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简明扼要地分析了我国当前发展中出现的区域问题和城乡问题。报告认为:我国区域问题和城乡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区域问题突出表现为东、中、西及东北部地区间宏观经济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发生转移,而欠发达地区则通常面临着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地区承载力降低。城乡问题则突出表现为城乡间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明显,城乡间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人为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
报告指出,我国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的现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管理侧重东部沿海发展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二元管理对我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了直接而广泛的影响。具体来看,区域问题主要体现在核心城镇群的行政区划问题突出、东部大都市区的城市治理能力薄弱、中西部地区资源粗放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乏力、县域工业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多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问题上。而城乡问题则集中体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不均衡发展问题,如乡村各种要素流向城市、农村工业化发展滞后、城乡基本公共设施不均等、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城乡发展机会不公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