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梦的历史主义审视
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提供了合理阐释中国梦的理论支撑。
首先,就存在论而言,中国梦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观念、意识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交往活动紧密交织。历史就是人与人不间断进行“物质联系”的结果。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意识形态本身没有自己的历史。必须基于现实的人的生活和交往去理解人的意识。一言以蔽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它历来主张,立足民众的现实需要和特定的社会条件提出政策主张和施政纲领。它始终反对脱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做法,认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
中国梦不是虚幻、抽象、空洞的口号。它植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和奋斗发展,包含着国家独立、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环境改变、生活改善、自信提升、尊严实现等丰富又具体的内容,并且直接体现为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建国100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两个目标,标志着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次,就认识论而言,理解中国梦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双重视角
一般来说,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是什么”回答事物的本质和特性,“为什么”回答事物的成因和背景。准确理解中国梦,就要搞清楚中国梦“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方面,中国梦来自历史,尤其是来自中华民族摆脱屈辱、实现自强的奋斗历程。从鸦片战争的爆发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作出的牺牲前所未有。其苦难来自“三座大山”的压迫,其牺牲来自与“三座大山”的抗争。推翻“三座大山”,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当时中国民众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于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历史性的领导责任,引导和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科学的社会理论、广泛的群众基础、先进的政治组织,奠定中国革命成功的可靠基础。由于代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因为没有脱离历史并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才能由弱小的在野党变成强大的执政党。
另一方面,中国梦来自现实,尤其是来自中华民族坚定自信,实现发展的复兴诉求。救亡与复兴是中华民族百多年来前赴后继致力解决的两件大事。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已经实现救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华民族仍然在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救亡与复兴的两大历史性任务紧密联系,一脉相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引领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深刻总结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走出来的,是在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中走出来的,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9]。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尽管我们的具体任务、政策方针、思想指导出现了新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前列,信念坚定不动摇,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而最终完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梦想。
再次,就实践论而言,践行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关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生活幸福的形象化时代表达。中国民众的这个认识是从屈辱走向自强、从贫穷走向富强、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集体潜意识的时代化结晶,是对民族复兴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性认识。它绝非无端空想,是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的自知、自信、自觉。
中国梦的提出具有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关联。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奋斗史、发展史,就是认可和支持中华儿女向往发展、追求进步、实现自强的心理诉求。在这场多代人的接力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不懈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的进步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