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深入研究中国梦的理论,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方法。这一方法蕴含着双重向度。第一重向度是指,所有事物都受历史条件和置身环境的制约。它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中国梦提出的深厚历史背景。第二重向度是指,理解当下就是理解过去。它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实际出发去实现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梦。
[关键词] 中国梦; 历史主义思想方法; 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或者说,这三个前提铸就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对此,理论界已有不同的阐释和理解:它源于中国共产党为民的立党宗旨,源于中国民众热切的发展期待,源于中华民族不懈的奋斗诉求。运用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方法,科学理解中国梦的内涵,系统解读中国梦的背景,必将推动中国梦理论的深入研究。
一、马克思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内涵
作为影响后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德国近代著名法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认为,法律的生命源于民族长久的习俗和传统。“只有通过历史,才能与民族的初始状态保持生动的联系”[1]。在此,“历史”不是“现在”的对立面——“过去”,而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连续发展过程。必须通过有机发展的历史过程去理解历史中的事物,包括法律、语言、习俗等。
最先巩固和强化历史主义的德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列奥波德·冯·兰克认为,历史是特殊与普遍、个体与整体、有限与无限、事实与价值的有机统一,而不是散乱的材料叠加和知识积累。“历史的事实在外表上仅仅是一桩桩个别的事物,但在本质上却又是与某种意义或某种精神相同的东西。”[2]运用总体性、连续性的视角关照历史的这种方法论遗产被后世所继承。
德国近代哲学大师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赞同使用“能否思想”区分人与动物。他认为,只有思想在历史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才具有真实性。其本质是依靠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来揭示历史发展的秘密。黑格尔指出:历史“发展的原则包含……本身存在的、自己实现自己的假定用作一切发展的基础。……根本上就是‘精神’。”它有世界历史做舞台。“精神”的本性是不受偶然事故任意摆布,却是万物的绝对的决定者[3]。可见,黑格尔由哲学进入历史,兰克由史料进入历史。两人最终殊途同归。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的有神论基础和唯心主义前提,指出必须将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反抗并结束“思想的统治”,进而还原现实及其现实人的活动对于历史的本质意义。人类的历史自始至终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人的感性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连续不断的生产、交往,是全部历史得以可能的秘密。“现实的人”承认历史成为可能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感性事实。“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4-1]
通过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恢复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基础,否定历史主义的神秘主义前提,但并没有放弃历史主义的方法论遗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历史主义的线性认识逻辑,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4-2]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要求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评判人的现实活动和未来需要。它拒绝任何形式的历史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强调“从过去出发理解现在”,也强调“从现在出发理解过去”。在一般情况下,有必要运用线性逻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从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但是,事物发展的高级形态更容易充分展露事物的本质。在很多情况下,从高级阶段或者高级形态的角度,我们反而能够本质地把握事物。正如意大利近现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使我们力求“同情式的理解”过去。而无论怎样讲,此处的我们已经不是古人。我们对古人的任何理解,必然带有现代人的思维痕迹、生存体验和知识构成。马克思指出:只有自我批判达到一定程度, 基督教才有助于客观的理解早期神话。“同样, 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 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5]可见,马克思遵从历史发展的线性逻辑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又突破教条化、单向度的历史思维来理解历史发展的特殊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思想方法认识当下世界,也能够很好地理解过去。
马克思眼中的历史主义思想方法蕴含着双重向度。第一重向度与德国历史主义基本一致,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自然过程。现在是过去的产物。坚持“历史思维”的线性逻辑,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发展环节和发展阶段。处在历史过程中的事物也因循着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逻辑。生产力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交往的扩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都受制于这种认识方法。第二重向度意味着,过去也可以是当下的一个环节。尽管当下是过去发展的结果,但是,事物发展的过去状态并不必然展露事物的本质。在很多情况下,越是后来的发展,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发展规律才会展示得越明晰。例如,商品、资本代表了成熟化、抽象化的交往形式。只有从商品和资本的本质规定入手,才能够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一点最终促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区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强调至今不曾有人在经济问题上运用过的这种分析方法,使得阅读前几章的人们迫于困难,总是急于追求结论,渴望知道一般原则同他们直接关心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联系[6]。实际上,较之从资本入手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高难度做法,很多人更愿意从地租入手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过程。正是这种做法,影响人们理解和评判《资本论》及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思想源于辩证的批判德国历史主义的思想资源。通过科学的揭示历史的性质,马克思诠释了认识历史所必须坚持的双重视角。正确理解和奋力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这一历史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