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博 > 思想库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和谐发展社会思想探究(2)

“共生构建说”的理论启示

第一,“本原性”提示我们,不只是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要从相互关联影响的角度构建和谐的社会,对于自然不但不能忽略,而且要从根本上重视起来。自然不是相对于我们的另类事物,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部分。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发展,表面上是一种必要的无奈的“发展牺牲”性的举措,但其实质上是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偏见。当一个整体的部分遭遇到重大伤害时,对其整体的危害不容忽视,所以为了发展、为了人的利益而牺牲环境的思想导致的是对人本身的危害。因此,关注自然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破坏自然就是破坏我们自己。立足于此立场即可避免为发展而产生的急功近利弊病。

第二,“自组织性”提示我们和谐发展的社会不应当是同一化的、单一的社会,它甚至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马克思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出:社会的各种关系可归结于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可归结于生产力。

李思强围绕这一关系分析了共生构建的和谐社会所要注意的问题,他指出:第一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即作为生产形式的生产关系要适应作为生产内容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第二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和谐发展,即作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要相互适应,达到统一;第三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之间的和谐发展,即两种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促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不能长存,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的解决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发展成为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决定社会基础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协调,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同时也可确认到李思强的“共生构建说”中关于社会的展望,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展开的,但亦有补充。李思强强调了虽然人们的思想意识作用通常是通过上层建筑表现的,但是决不能忽视单个人本身的作用。如果对社会的考察只以上层建筑为基础,将无法克服全体主义社会的弊端,斯大林主义也将会重演。因此,社会要在综合考虑所有的社会性的、个人性的因素能够兼收并蓄的前提下才能达成“自组织性”,建立和谐的社会。

第三,“共进性”提示我们要承认不同发展阶段的共生共存。这种特性对于当前我国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为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多种制度并存的复杂社会。政治上虽然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但自从香港与澳门回归后,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却是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文化上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仍旧支配着我们行为的同时,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文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经济上虽然仍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但同时还有集体所有制、个人所有制、同外方合资与外方独资的多种经济形式。

总之,这些现象都说明,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多元并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混合社会。面对这种状况,追求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时,就不能遵从传统的单纯否定落后、排斥不相容的对立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并不能容纳当前的复杂多样性。以“共进性”为原则所“构建”的和谐的社会具有“共生”性,是以不舍弃“多”的理论为基础。因此具有“共进性”的和谐社会既可以包容并存,又可以抵御由于其它因素导致的妄自菲薄,有效地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

第四,“开放性”提示我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是有联系的,虽然要允许不同阶段的共存,但同时也不能忘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对抗促进的关系。全球化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虽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也允许不同的声音,但在相互联系中仍然会有某些众望所归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一味地强调个性,认为自己的就是绝对好的,不积极主动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就会陷于文化相对主义的窠臼。因此,在重视本民族传统的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面向周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是当今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态度。

第五,“可塑性”提示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可塑性”是“共生构建说”以上四个特征的总括,所以这方面可以从上述特征所指向的问题理解。但同时它做为“共生构建说”的一大特征又有其所涉及的特殊问题。社会不只需要发展,而且需要保障。虽然保障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伦理道德问题。可是伦理道德虽然相提并论,其本质却有相当大的区别。伦理是客观自在的,维持社会的现有规范,外在于人的、他律的,伦理问题可表现为“你应该……”;而道德是需要主观把握的,内在于人的、自律的,道德问题可表述为“你最好这样做”。

规范是由人设立的,有可能是违反人道的,所以伦理规范的正当性要靠道德原则的评判、选择。⑩由此区分可以看出,维持社会安定时,虽然不排斥否定伦理规范,但绝对不能以它作为最高标准。只有通过人的主观把握,从人的内在要求出发的自律行为才是维持社会的典范准则。当前我国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固然有反伦理的问题,但更多的可以说是由于道德意识的欠缺。只有正视自律的重要性发挥“可塑性”的特色,才能保障在全球背景下构建出和谐发展的社会。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⑤⑦⑧⑨李思强:《共生构建说: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5页,第136页。

④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50页。

⑥张立文:《和合哲学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3~58页。

⑩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13页。

责编/韩露(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全球化   背景   思想   社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