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博 > 思想库 > 正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几个哲学问题(2)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更是重要的方法论,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20世纪初,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面对大规模涌入中国的西方社会思潮,中国人在不断实践中逐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曾经提到: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做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产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李大钊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最早的概括者,也是对实事求是作为这个进程之根本的最初规整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者们,在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提出“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义正言辞地反对做“一定公式的奴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命题,就这样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开始。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最初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这个概念,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毛泽东在此次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懂得和学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事求是要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哲学基础被确立。而这里讲的中国的具体实际就是中国人的实际,脱离了这个实际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

毛泽东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毛泽东还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经过改造后的“实事求是”已经进入哲学最高领域,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和中国实际完美结合和嫁接的结果。毛泽东思想指引劳苦大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带领全国大众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而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再度表现,特别是“以人为本”思想,更体现了要让大众领悟马克思主义,要让每个个体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任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让每个中国人切实感受到要实现“中国人的梦”,就要让马克思主义脱下华丽的戎装,向大众鞠躬的思想境界。

结论

在各种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以风靡之势莅临中国思想理论界时,我们要积极地去研究和学习,认真地去感受和剖析。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在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去思考和研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要强化对它的“元认知”论证。但不可否认其他哲学思潮对于它的影响无疑不容忽视。扬弃是自觉选择的过程,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对于层出不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成果,我们要深入剖析它们对当代中国理论建设的影响,要进行正确的人为的注入和引导,让这种取向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校、东北财经大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哲学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