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博 > 思想库 > 正文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几个哲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科学理论,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际、建设实际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一种理论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它在不同国别传播,被统治阶级上升为意识形态,更体现在它要与一国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即经历一个大众化的过程,从而由一种外在的理论形态,转化为大众的内在认知,并外化为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个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的过程,被中国人全面接纳的过程。哲学是各门学科的塔尖,哲学是智慧之学。挖掘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哲学理论基础和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能从哲学这一古老学科中,窥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所运用的哲学方法,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直觉感和理智的论证范式,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本

哲学实质上是对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而世界的矛盾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性来体现的,所以哲学对世界的把握最终还是对人自身的把握。换句话说,哲学就是通过这种矛盾性来认识人自身,从而回答人是什么,人具有什么本质特性以及用什么方式来展现这种本质的问题。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曾就这个问题作过长时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但是由于没有找到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发生联系的基本方式,即集中体现人的本质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其对人之为人的本性的回答带有虚幻性和片面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辩证和客观的角度出发,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来,人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也不仅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从其现实性上说,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人具有自然属性,否定这一点就否定了人的存在的客观现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表现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规定了人是通过社会实践在自然、社会、精神等各个方面贯通穿梭,另一方面则对人的本质特性做了基本的规定即人是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总和的存在。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归根结底是要反映人的这种存在方式,人要通过人文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表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本体,马克思主义学科要与其他也以人为基础的学科,如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区别开来,就要彰显对“人”、“个体”、“大众”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在这个意义和境界下才能凸显“人学”的精神实质。 

那种将人的自然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分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抽象“人性论”的哲学本体观,那种将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割开来并将一个方面推向极端的抽象“科学主义”或抽象“人文主义”的哲学本体观,显然都背离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和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本质。而由这种不科学不全面的观点出发建立起来的哲学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会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而不能成为一个科学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是要深悟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观的精粹,用实践的观点和对人本质的深入思考,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基础。

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本体论又是哲学认识论问题,也是由哲学认识论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①在解决存在与思维如何统一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辩证唯物论找到了把客观规律和主体思维连接起来的环节即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我们选择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础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种结果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所经历的历史和现实的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我完善的具体体现。

任何体系的进步与完善,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吸取前人所创造成果加入自己合理新元素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要在发展中不断有效推进,就应该在对各种理论因素、现实因素以及所有过去的人学观点和哲学理念的研究和吸纳、学习和融合中进行,对于这些理论和观点,我们既不能把它们简单的组合与混同,也不能把它们放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互相指责和否定,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性将它们的合理因素有机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推动此体系进步的理论形态。

人类社会和人类哲学所经历的发展史已经无可分辨地证明:到目前为止,只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真正在对各种思想的整合互补中建立起来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一个百花齐放、海纳百川的大众化理论格局,才能真正做到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营造不断进步的理论氛围,也才能真正建立科学的、民族的、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的支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体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哲学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