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和本质内容
所谓“范式”是从西方学术界舶来的概念,是指国家、民族和组织群体“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而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当代西方国家反马克思主义、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的世界观。标榜运用现代理论和学术方法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实际上是历史虚无主义按照西方思维方式,以“西方中心论”的范式,重构中国近代史视角和学科体系的所谓“超越和升华”的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这本来就是中外史学界无争议的、公认的历史结论,中国近现代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历史,“革命史范式”一贯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导范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史学科研究体系的科学化体现。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公然宣称“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部现代化史”,主张要以“现代化史观”替代“革命史观”的“研究范式”,要从此“告别”革命。
美国人阿里夫·德里克在《革命之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当代危机》中说道:革命一直是美国汉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范式,“但现在这种看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转变。”“先前被描述为解放史诗的革命史,现在变成了衰落与失败的故事”,“革命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失败,它还可能打断了清末以前一直在进行的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而提出“告别中国革命”的学者最终也坦言道:这是“隐喻了某些意识形态的企图”,“这套思想,恰恰是解构本世纪中国的革命理论和根深蒂固的正统的意识形态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形式”。毋容置疑,主张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范式”,以“现代化史观”替代“唯物历史观”,不是什么学术观点和思维范式,而根本是出自敌视中国社会主义的恶势力的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图谋需要的理论。
用“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本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认识问题,是对中国历史正确评价和现实走什么发展道路的政治态度问题。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中国在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的眼中,中华民族反侵略、求独立、争自由的革命行动,是破坏社会稳定、制造社会动荡、阻碍现代化的消极力量。只有帝国主义发动的“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由封建官僚主导的近代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谋求中国社会变革的戊戌维新运动变法派人士,所做出的是激进主义的政治选择而不是寻求向西方制度妥协必然导致失败,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辛亥革命“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这样,按照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逻辑,似乎只有近代帝国主义“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血迹斑斑的图画”③,才是中国人民学习文明和走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
虚无主义者虚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篡改历史,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归结是中国人民错误地选择了“革命”道路的结果。他们认为,“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背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的歧途,造成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断裂,因此耽误了中国60年的文明发展;声言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根本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要搞也只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错误的延续”;无视客观历史事实,诋毁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搞糟了,应该回过头去补资本主义的课”。这些胡言经不住历史唯物主义的追问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的验证。
事实上,近代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才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社会灾难的总根源,近代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剥削和压迫是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革命道路,无数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捐躯在所不惜,就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能走上独立、自由发展的现代化的道路,虚无主义者刻意诋毁中国革命,是对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的亵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革命斗争,就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最直接的、最根本的动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走现代化道路奠定基础,这是任何人都不能篡改的历史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