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权威理论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强调重视和倾听来自于组织中下级的意见,充分吸纳组织成员参与到组织决策中来。对于一个政府和政府的行政领导而言,同样需要倾听行政人员以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一个有权威的政府,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愿望应该是其治理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看,主体是由官方和非官方两个部分组成的,公众是非官方的政策制定主体之一。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使公众积极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来,认真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在公共政策中充分反映其意愿和诉求。当公众感到政府推行的某项公共政策负载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时,他们就会把这项政策作为自己的一项社会责任和义务去执行。只有公众在真正了解了某项政策本质的基础上,才能对政策产生认同感,政策也才具备了执行的基础,政府才可能具有一定的权威。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很多公共政策,特别是制定的一些重大政策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解决了很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需求,制定的政策脱离了实际,脱离了人民的意愿,所以难以得到人民的拥挤,导致政府缺乏权威。十八大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就是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说,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及时、有效回应广大人民公共利益需求的政府,是一个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接受与认可的、有权威的政府。所以,政府要建立起权威,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利益表达和吸纳机制,有效听取民意并将之转换为政府的科学决策,从而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众的公共利益需求相一致。
信息交流是政府权威产生的支撑
巴纳德权威理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众者命令接受者要充分了解。对于政府而言,要获得民众对其行为的认同,建立起政府权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让公众充分获取政府行为的相关完备信息。第一,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使政府的行为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了解和知悉政府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上当前发生的与公众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通过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化,政府行政过程的开放化,逐步实现政府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流通,可以使公众充分、及时地了解政府行为的相关信息,加强政府与公众间的良好沟通与互动,从而提高政府的透明化程度以及对公众诉求的回应率,增进政府与公众间的互信,促进政府权威的形成。第二,健全和完善公众知情权制度,确保公众的愿望和意志能够落到实处。尝试将听证会、政府网站论坛、政府微博等公众政治参与、表达利益诉求的载体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这些机制建设,使公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同时也保证政府在制定政策及政策执行中,能够与公众进行充分互动,最大限度获知公众之所需,进而不断调整政府目标的制定,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推动社会和谐。第三,要拓宽民间信息采集渠道,加强社会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民间信息机构的功能,探索创新信息采集渠道、信息交流平台,形成规范有序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交流网络。比如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机构、民办的调研公司等。第四,建立信息的双向沟通机制。一个有权威的政府,要建立起完备的双向信息交流体系,不仅确保信息自上而下地发出,而且还会自下而上地反馈回来,以便及时调整行政行为。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专门的政策反馈部门,主要负责调查了解公民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搜集和梳理这些信息后,及时反馈至政策的决策层。第五,要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受众体。作为承担政府信息传递的工作人员,要清楚信息的内涵,确保信息准确;要清晰表达信息的内容,将掌握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公众;要选择恰当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在第一时间将政府的信息准确、全面地提供给公众;要对政府信息把关者严加管理,避免其利用职务之便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欺上瞒下的行为;要关注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及时修正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便信息的接受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信息。
(作者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行政管理博士研究生)
责编/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