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博 > 思想库 > 正文

在“个体”与“国家”之间(2)

评萨特政治哲学的三元结构

“个体”、“群体”与“国家”的循环

在萨特所展开的个体实践整体化的演进历程中,“国家”是制度群体的稳定形式,但结构已僵化,其成员虽感到归属感,但又存在疏离感。按照其观点,这种形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个体的离散性(集合体的系列形式)与群体的多样性(从并合群体到制度群体)之间循环互动。萨特区分了两种具体的循环方式:一种是静止的,即群体会逐渐复归到个体的系列层次。另一种是群体之间的永恒运动。詹姆逊总结道:“群体总是产生于系列性的废墟之上,而且历史既可以视为真正的群体生存时刻和系列性分散的漫长时代之间的一种永恒的摆动,也可以视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处于种种发展阶段的群体和它们周围众多的系列性个人之间的一种复杂的共处。”⑨

通过揭示国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循环运动,萨特得出关于“历史”的基本看法:历史没有最终方向,通过群体活动消除集合体的系列性是一种永久的可能;而以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同体来最终消除异化也是决无保证的,因为国家必然成为一个官僚机构,并可能会重新复归到个体的离散性状态。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萨特所强调的“战斗群体”可能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在萨特看来,要想真正动摇社会的躯干并使之崩溃,需要一群真正联合起来的人:“我们的历史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辩证的;它之所以是辩证的,是因为阶级斗争把我们造就为朝着辩证的战斗群体而超越集合体的惰性。”⑩这一群真正联合起来的人,正是萨特的革命期望所在,也是走向一不起整体化作用的整体化的可能性所在。正基于此,詹姆逊认为,萨特关于国家与阶级斗争的整个分析是中肯的。他认为至少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此点:一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在那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不是通过复活党的机构,而是召唤群体形成的革命内聚力的新浪潮,以替代旧有僵化的制度群体;“这是一种将永久革命的观念付诸实践的尝试。”二是萨特理论略接近其本土的另一确证,见于法国1968年的五月风暴。

结语

萨特政治哲学的三元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即群体与国家都是基于“个体实践”的先行设定之上,而与我们在前面所批评的政治哲学研究中二元区分的研究模式一样,萨特关于“个体”内涵与矛盾的设定本身依然是一种抽象。具体表现在:当萨特将“匮乏”作为一种既定的基础而把“个人实践”导入时,就出现了“异化”。为了克服异化,人们联合起来形成制度,产生阶级、国家、政党等形式,但是这种组织形式的扩大,是以个体实践的自由丧失为代价的,人们虽然可以推翻这个制度寻求新的制度可能,但异化始终不能被克服。因此,在萨特那里,“历史”就是一出“西西弗神话”般的剧本,而阶级斗争与政治活动说到底还是一种“无望的激情”。因此,萨特政治哲学的三元互动结构是一种意识哲学的政治构图,他对于人们政治生活的批判性把握还是存在根本性的缺失。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讲师)

【注释】

①万俊人:《萨特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6页。

②王时中:“在个体‘实存’与角色‘共在’之间”,《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③Mark Poster.Existential Marxism in Postwar Fra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P11.

④⑤⑥⑦⑧⑩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78页,第615页,第633页,第635页,第817页,第821页。

⑨[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第231页。

责编/边文锋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标签: 个体   之间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