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性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突出特征
男性中心被认为是儒学的一个标签,但这完全是一个误解。孔子被奉为儒家的创立者和圣人,孟子则被封为“亚圣”,孔孟二人是儒学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两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幼年时父亲即亡故,他们都是由母亲抚养成人的,以至于对父亲几乎没有记忆。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孔子和孟子会轻视女性呢?
其实,理解儒学与男性中心主义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是儒学诞生于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之中,而不是由于儒家主张男性中心才导致了男性中心社会的产生。在儒家学说中,女性和男性作为“阴”和“阳”,就像是电池的两极,是同等重要的。我相信这一点适用于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传统。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实际生活中,女性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迫。即使在提倡女性同等重要的传统中,或多或少,总有排斥异己的人和极端分子。排斥主义、极端主义甚至恐怖主义,都是无知、傲慢、狂妄以及偏执的产物。在我看来,附加于世界各个宗教之上的极端和偏执,导致了对于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是对那些伟大宗教的最为严重的毁坏之一。
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精神传统,以及这些传统之间,一直都有许多的误解。因此,相互的理解极为迫切。这就意味着,那些真正浸润并且投身于其传统的人士,有责任将其所归属的传统介绍给属于其他传统的人士。换句话说,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世界上的伟大传统,我们在公共领域特别是大众传媒中所需要的,就是那些真正深造自得的饱学之士,而不是那些哗众取宠的“公知明星”。我认为,只有通过相互的学习和理解,导致种种歧视的无知、偏见和偏执,才能最终消除,或者是降低到最小程度。
儒家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内在的对话性。对于当今全球范围内宗教或精神传统之间的对话而言,无论在观念还是实践上,一种对话性的儒学至少能够提供三方面的贡献:一是“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二是避免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三是多元宗教参与和多元宗教认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总而言之,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各种歧视的无知、偏见和偏执,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或许,这些负面价值起源于人性,是我们需要永远与之斗争的东西。但是,正是由于消除这些东西是如此的艰难,世界上所有的精神传统,如犹太教、耶教、伊斯兰、印度教、佛教、道教和儒家,以及其他种种传统,才更应该精诚合作,找寻出路。“对话或死亡”,这一诉求一再显示出相互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于人类的这一努力来说,每一个传统都应该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高等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导,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