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新语新论 > 正文

全球对话时代的儒家之“心”

核心提示: 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精神传统,以及这些传统之间,一直都有许多的误解。因此,相互的理解极为迫切

关于儒学,有着形形色色的误解和成见。这些误解和成见不止存在于西方人的心中,同样也存在于中国人的脑海。因此,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相关性是什么?儒学与西方社会的相关性是什么?儒学对于极速变迁的世界能够贡献什么?面对当今世界不断涌现的众多问题和各种危机,儒学能够提供怎样的应对智慧?与世界上其他的精神传统相比较,儒学提出的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追求圆满人格,在儒学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精神传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共鸣

在一个全球对话的时代,如何深刻理解儒学这一一直塑造着中国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活生生的传统、这一包涵方方面面的宗教或精神性的人文主义,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据我所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越来越多年轻并且很有前途的学者投身于中国传统的学习和研究。只有通过对于像仁爱、慈悲、宽恕、仁慈等价值的更深刻的理解、反省甚至是身体力行,人们才能获得一种平衡的人格,这种平衡的人格将会使人们自身及其所在的整个社群得到幸福。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深化并拓宽自己对于这些价值的真正的知识,并且最终将其贯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实,“学习”在儒学的诸多价值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举例来说,如果您曾经读过《论语》这部孔子的言论和对话集的话,您一定会立刻想到这部书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正是要强调学习的重要和愉悦。

儒学传统中最重要的观念是“仁”。在英语中,“仁”被翻译成“humanity”、“humaneness”、“benevolence”和“kindness”等,代表了人的本性和圆满人格。对于一个儒者来说,终极的追求是成为一个圣人,而圣人恰恰就是这种圆满人格的实现和体现。无论儒家传统中有多少的分支和论辩,成为圣人无疑是每一位儒者所投身于其中的一个共同追求。并且,正是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在儒学和世界上其他伟大的精神传统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共鸣。

在儒家传统中,并不存在身体和灵魂之间的截然两分,儒家也不认为我们的身体和物质世界是完全负面的东西。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传统都一致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定义性特征,不能是我们身体和物质的面向,而一定有着超越于我们身体和物质的方面,能够引导我们的生活趋向于完善的方向,同时将我们负面的要素转化为积极的方面。无论在不同的传统中叫做什么,“灵魂”、“仁性”、“佛性”,等等,正是这一方面,使得人类比地球上其他的物种拥有更多的能力与责任。

在我看来,所谓的“灵魂”,在儒家传统中的功能对等物是“心”。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没有“心”,一个人甚至不能被叫做一个真正的人。恰恰是作为我们内在“明德”的“心”,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天道与人性之间本体论的连续,并促使我们将这种连续性由潜能转化为现实。如果儒家的修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将作为我们内在“明德”的“心”充分实现出来。一旦这一目标最终获得,就意味着“圣人”这一圆满人格的实现以及我们的“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心”很容易腐化堕落。这一可能性在儒家传统中从未受到忽略。在儒家看来,我们的“心”的力量如此巨大,每个人通过自我修养都能够成为“与天地参”的圣人。而同样是由于人心如此巨大的力量,一旦腐化堕落,每个人又都会变成恶魔。由于对这种危险的自觉,对于一个儒者来说,终生的努力总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去修养我们的“心”,目的就是要使之避免腐化堕落,或者至少是不要过于腐化堕落。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凤娇]
标签: 全球对话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