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内外和学界对中国现代化起始时间,已经比较统一认定为1840年。这也是中国从封建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起点,是中国意识到自己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而开始实施追赶的起始时间。从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看,我们今天从事的仍然是昨天事业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为这个中国梦已经奋斗了170多年。今天是昨天历史的继续,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必要站到历史的源头,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理性的思维来审视中共执政的母体环境。
鸦片战争和中国现代化的起步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清王朝应该是得到更多肯定的一个朝代。比如,清朝13个皇帝中的大多数都是精于国事、勤劳一生的。再比如,中国的国家版图主要是在清朝框定下来的。虽然中华民族在清朝手中几乎陷入亡国灭种境地,但是客观看,这个责任不能都算到清朝政府头上。相反,清朝政府纵有千错万错,但敢于承认落后,能够从“天朝”自负中走出来,把侵略自己的敌人当先生,这是了不起的。
清朝政府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之门、现代化之门、追赶西方之门。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清朝政府迈出了第一步!清朝政府对推进中国现代化作出过许多努力,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现代化实现了起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改革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办洋务的力量逐步壮大,“师夷长技以制夷”正式付诸实践,从而经历了30年的洋务运动,物质层面、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取得一定进展。需要说明的是,晚清政府经济也不是“一败涂地”,就经济总量来讲,到晚清政府灭亡的1913年仍然是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之比仍然高达8.9%。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13年世界经济总量是717073亿美元,中国是82270亿美元,中国占比是11.47%。也就是说,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例,与晚清政府的1900年前后大致相当。
第二,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探索。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中改良派有了更大发展,内忧外患迫使他们要求政治改革、开放政权,其中典型事件是戊戌维新。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于1898年发动这场维新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戊戌维新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戊戌维新所开拓的道路不可逆转,在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打击下,清末维新派的主张被付诸实践,现代化被推进到一个新的政治层面。
第三,向西方先进国家开放和学习。一个是留学,1840到1870年出现了第一批私人留学热潮,从1870年到甲午战争前官派留学成绩也很大,有了包括詹天佑在内的4批120人的留美学生群,包括严复在内的福州船政学堂4批80多人的留欧学生群。甲午战争后的晚清时期,留学生就更多了。另一个是教育,中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中学,大多是从晚清政府开始办起来的,比如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是在1898年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大学。光绪皇帝还于1905年废除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大规模开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
总的来看,通过晚清政府的现代化努力,使中国有了一定的近现代工业基础,中国对西方政治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的开放,现代大学、中学的开办,大规模的留学,让中国人开阔了眼界,为中国融入世界文明历史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