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共产党重要历程与转型节点摘编(1921-2013)(2)

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要逐步实行的重大改革措施:建议修改宪法;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实行党政分开;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该决议。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

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党章,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仍肯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左”的错误。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本质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十六大:明确提出党的历史方位的“两个转变论”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明确指出发展路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发展规律的阐述,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要为发展提供政治、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并以此检验党的建设的成效。这使得执政党建设有了明确方向和检验标准。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部署。此后,“执政理念”被广泛使用。

十七大: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日益清晰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使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路径更加明晰完整。

十八大:对党的建设主线作出新概括

把纯洁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并列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并提出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能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 建 袁 静]
标签: 中国共产党   节点   历程   转型   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