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3)

中国共产党面临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转型

人民论坛记者:政党转型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王正绪:进入新世纪,中共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须从经济治理转向更全面的政治和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搞经济的经验,对中国的体制造成了一种惯性——党还是以经济为中心。中国整个政府、政党机制的特点,就是在被GDP绑架——海外有人称之为中国治理中的GDP主义。我们的体制亟需脱离这种惯性。未来的治理上和政治转型上的核心目标,应着重考虑政治体如何吸纳和满足民众政治上的诉求。这种诉求,并不一定是要实现西方的一人一票、有多个政党供选择的选举政治,而是与政府机构是否考虑群众的愿望、司法体系是否公平公正、官员腐败能否得到控制等相关。

长期以来,我们的官员总是为了满足上级的目标来施政。现在,官员和政府机构必须面向公民、面向社会来施政。公共产品不仅是教育、交通、卫生、环保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的提供是否符合公民的期望,提供的方式是否让公民觉得公平。满足公民的需求、对公民负责并及时回应、权力的运作透明等因素,也很关键。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提出的服务型政党等概念,比较好地概括了我们转型的目标。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锡恩: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明确地划分过类似军政、训政和依宪治国这样三个历史阶段,但实际上我们大体上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1921—1949年,在革命根据地,可以说实行的是类似军政的党治体制;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说是类似训政的党政不分体制;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可以说是走向依宪治国的进程。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要实行的依宪治国完全不同于台湾的宪政:1978年宣布改革开放;1982年十二大,提出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开启了走向依宪治国的伟大征程;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纲领;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活动,党领导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等等。这就是说,我们要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参政的宪法国家,这是大势所趋,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挡这个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转型,这是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和举国一致的社会动员体制,这既有利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也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但这也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一党执政,权力高度集中,党的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缺乏有效监督,容易滋生腐败。同时,举国体制也使个体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有时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在政党转型问题上,各国的政党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人民论坛记者:政党转型是世界各国政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问题上,是否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可循?

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锡恩:政党转型,是指一个政党随着其所处的地位、面临的任务及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对其意识形态、组织结构、党政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改革和创新的过程,转型的内容包括政治转型、组织转型和文化转型等。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艳红]
标签: 紧迫性   必然性   必要性   中共转型   执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