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借助“微文化”平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每一个平凡的“最美”人物“点赞”,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体社会公民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按照这样的导向,每一个社会公民不必要非得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做出“大”成就、写出“大”文章才能成为楷模和典范。事实上,在“微文化”环境中广为颂扬的丢下碗筷帮助昏倒老人做人工呼吸的 “最美”护士、通过微博发布病情并最终放弃治疗的最美抗癌女孩以及众多网络媒体开展的《寻找最美“村官”》活动,都让公众感觉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端着范儿”,也不需要所谓的“高大上”。每个普通公民只要从当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做起,怀着正能量,持之以恒,都是值得“点赞”的“最美”典范。
可见,“微文化”环境的祛魅化反而让英雄和楷模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落实到人们身边普普通通、朝夕相处的普通人身上。借助“微文化”环境,搞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他们情系百姓、淡泊名利的实干精神,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恪尽职守、敢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有助于凝聚和传递具有草根色彩的正能量。一张催人奋进的图片、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一条寓教于乐的视频,都可能在众人的点赞和传播中传递着温情,激发我们内心的真善美,激荡起整个社会的正能量。
第三,借助“微文化”平台强化政治识别和政治发展的方向引导,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努力营造健康、活泼、有序的“微文化”政治生活场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逐渐确立和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变迁,必然会滋生出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它们的出现对于改善农村和城市民主治理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一现实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政治进步的重要表现。”④应该说,社会的进步和善治的实现,最终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成长和成熟。
但长期以来,公民社会的整体架构当中,总是存在着参与者独立性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如何激发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并且以此为乐,不仅需要制度和机制的设计和安排,技术和环境的改进和创新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微文化”环境重塑了信息传播的形态、更改了交往方式,但大学生内在的追求真理、向往美好、趋向文明的信念却是始终坚守着的。因此可以说,“新技术或将改变载体,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纯粹思想的追求,却是永恒的。”⑤在政治发展的方向引导过程中,要求公民政治参与符合理性和社会主流价值观,首先要提高他们在良莠不齐的繁杂信息中辨别真伪的能力。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工作要置身于“微文化”的真实场景,借助“微文化”平台,引导、告诫公众明辨是非、懂得自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在多样化的诱惑面前站稳立场。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求社会公众向往崇高、营造文明,就要引导他们树立高远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既然“微文化”环境能够让许多人感到亲切、温暖,主流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顺应这样的状态,在“微”世界当中倾听底层民众的喜怒哀乐,进而有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责任观念和使命意识,让他们感觉到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就掌握在每一个积极的、对国家民族有深厚使命感、责任感的公民手中,而每一个社会群体自己的集体荣耀将是国家未来的荣耀,每一个社会群体自己的集体沉沦则意味着国家未来的沉沦;而趋近文明、趋近高尚、趋近荣耀就需要在虚拟的“微文化”环境中如同客观现实环境一样有担当、有自律、有责任感,为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尽一份力,争做“微文化”政治参与中的“最美”时代先锋和典型。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陶东风:“理解微时代的微文化”,《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4日。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页。
③李斌:“‘微’而可道,改变生活”,《人民日报》,2014年1月15日。
④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⑤刘阳,赵婀娜:“微时代的欣喜与焦虑”,《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
责编/王坤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