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热议中的供给侧改革和过去的需求管理?显然,供给分析和需求分析只是对经济现象的结构划分和技术分析,尽管供给管理相对收效长而需求管理收效快,但二者之间并无高下、优劣之分。相对于经济发展中的人身和财产权利、资源配置方式、知识和经济创新、政府政策等基础性、决定性因素,供给或需求问题在本质上是细枝末节、千变万化的市场现象,供给分析和需求分析是一种技术性分析方法而已。供给或需求的那一方面出了问题,就应当从哪一方面入手,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供给或需求问题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比如,众多企业为什么在生产上长期甘于技术模仿,质量低劣,利润微小?居民为什么消费上胆战心惊,储蓄率居高不下,人力和资本不断外流?
如何推进供给改革或需求管理?如果从供给或需求的层面和角度看,政府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在信息、决策、激励、执行等环节和研究、投资、生产、营销等方面往往不如居民和企业灵活有效,政府难以对供给或需求实现定向调控和精致指导,居民和企业更有动力和能力去消费、储蓄、投资和进出口。居民、企业、政府应当各居其位,各司其职,政府与其穷于应付、事半功倍于细枝末节、变化不定的供给调控或需求管理,不如抓大放小,舍末逐本,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在完善所有制结构和保护产权制度、废除人口流动和就业管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立竞争开放型市场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等方面全面深入改革。至于近来某些媒体简单、粗暴地把需求贬低为买或不买、打折促销,把供给描述为“做”、限量出售、跪求,这几乎就是可怕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陈腐思维,因为打折促销是市场竞争的正常行为,买或不买正体现了消费者主权,限量出售、跪求则大多发生在政府管制、企业垄断的时代和行业,这根本不是什么需求侧或供给侧的改革目标,似乎是要倒退到改革开放之前。
当然,从每一次经济活动过程上看,供给是生产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过程,生产商品才形成收入和需求。由于我国正在从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跨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陷阱,如何实现从劳动和资源投入为主的外延型再生产转向经济创新、效率提高的内涵型再生产,生产者如何通过知识、技术、产品、制度创新而有效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生产供给如何全面转型就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尽管这一生产供给转型主要依赖居民、企业等经济主体和竞争性市场方式。
从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看,前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曾经得益于资源红利、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在改革开放中的全面持续释放,而随着资源耗竭、人口老龄化和改革的停滞不前,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又向我们提出了全方位、高层次的要求。然而,由于政府某些权力与利益相互交织而构成了既得利益集团,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例如政府管制过多过严、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庞大、财政供养人员庞大、中央企业资本收益率低下都是改革不易推进的领域。我们必须顺应发展的要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入地改革开放,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降低发展中的市场成本和政府成本,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奠定基础性条件和包容性制度。
责编/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