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农民政治认同问题启示
葛兰西从实际出发探索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革命道路,提出了总体性国家及其领导权理论,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简单的国家阶级工具论和简单的暴力国家论,是对马克思国家理论尤其是自主性国家观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具有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品格。葛兰西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领导权和经济领导权建设已经相当成熟且步入常规,成为了他重点探索的市民社会国家领导权及其自主性的引而不发的理论和实践前提。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看,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总体性国家的总体性领导权和总体性的国家自主性理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成长具有一般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刚刚从落后国家行列走出、处于正在向新一轮现代化进军、日渐要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后发国家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产物,首先依靠类似于苏俄十月革命的运动战模式获得革命的成功,建立了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国家,然后依靠国家法律、政策和执政党的纪律来整合社会,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文化,实现了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中的强有力的领导。由于中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基础上开始构建自己的现代民族国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共和国构建和成长的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农民的政治认同与否决定了这个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命运,这可谓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最大特色,这一点在新中国政权的获得与稳固、国家经济发展的探索中得到了证实。新中国政权建立和巩固后,“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践证明,农民政治认同度是国家领导权运行的晴雨表。农民的政治认同程度高的时期,国家领导权就是健康运行时期,否则,就是需要反思和吸取教训的时期。当今我国农民的政治认同有弱化的趋势,基层涉农的群体事件频发,农民用他们的行动来表达对国家治理中一些现象的不满,预示着国家领导权根据现代化的新趋势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必要。在国家自主性与农民政治认同这一矛盾中,国家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主导性位置。但随着基层民主治理的发展,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建国初期,国家更多的是靠传统统治型的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甚至武力的等多种强制性的方式对农民的政治认同进行型塑,但随着国家从统治向治理转型,现代化国家成长过程中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农民日常小康生活更加自由,国家对农民政治认同的传统单向度的灌输和压制方法效果越来越值得怀疑;通过提高执政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国家通过与农民双向度的平等地协商、交流或沟通的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来引导和获得农民政治认同的葛兰西式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这是一种村民自治的民主治理时代国家试图通过基层社会自治行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方法,是一种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嵌入式”的国家自主性的表现。
农民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的关键实际上是一个国家领导权问题,是一个如何正确与合理发挥国家自主性、妥当处理好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国家领导权问题,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对国家如何自主型塑农民政治认同的制度变迁进行分析很有必要。制度分析研究的对象重点是国家这个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及其自主性、以及其与基层农村社会制度之间的统治和治理关系的变迁,制度分析的方法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传统宏观的制度分析框架为根本和基础,同时结合中观的历史制度主义和微观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等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通过以上制度分析,进一步挖掘和发展马克思自主性国家观并使其体系化,把它用来分析中国基层民主治理中国家领导权主导下的农民政治认同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作为探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层民主治理中农民政治认同的制度分析”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BZZ003)
【注释】
①④[意]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第123页。
②[意]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2页。
③[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2页。
⑤[美]卡波拉索,莱文:《政治经济学理论》,刘骥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1~24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0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72页。
⑧高卫民:“国家自主性:认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范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3期。
⑨[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14页。
⑩[美]霍尔:《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刘骥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22页。
[希腊]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85页。
[英]密利本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79页。
责编 /于岩(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