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强化
当前,世界文明的一种发展,是区域文明的出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东方文明、西方文明、欧洲文明、中华文明等。随着区域联盟的兴起(如欧盟、非盟)和区域集团的联合(以地区或信仰),区域文明成为衡量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单位。事实上,目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着民族国家、区域联盟和全球化三级不同的单位,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全球化和区域文明的产生,使文明中心的转移不再围绕着大国力量变迁而旋转:如波斯帝国和雅典联盟,从古罗马帝国到奥斯曼帝国,明清帝国和大英帝国的崛起和衰落,等等。人们关注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不同文明应当如何对话与共处?
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世界力量向亚太地区转移集聚已成趋势。原来的核心极—美国,正遇到越来越多的困境与挑战,其实力地位会出现哪些变化,也是重大热门话题。而中国由于近年经济发展的抢眼表现,被认为是在亚洲产生的新的文明重心。除了中国,欧盟的联合与一体化努力也在消解美国的“独霸之梦”。正在发生的力量转移与日益深入的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呈现出主导权分散化与多元文明中心的新特点。其中,欧洲文明和中华文明,是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两大区域化的文明重心。
为了增强和巩固区域文明,欧洲开始总结历史教训。根据江建国先生文章,2003年5月底,欧洲最具影响的一批知识界人士发起了一场关于欧洲特性与欧美关系的大讨论。参与者有德国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意大利作家温贝托·艾柯等人。哈贝马斯和德里达联合署名起草了一份《我们的复兴》的文章,指出:“从历史经验看,欧洲文化几百年来因为城乡的对立、教会和世俗权力的冲突、信仰与知识的竞争、政治传统和与之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成为一种比其他文化都撕裂得更加厉害的文化。正因为此,欧洲人从痛苦中学会了承认分歧,用各种手段缓和对立和紧张关系。这种共同遭遇和共同命运造成了欧洲人要共同去塑造政策的意识。这是欧洲特性的标志。”打破国家的界限,是强调欧洲发展一体化的另一项有力措施。这意味着要强化欧洲的“一体化”。这意味着,凡以欧洲为标志的作品,是能够在欧洲各国共享的。在15世纪到18世纪期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被视为整个欧洲的运动。到20世纪,人文主义、公民教育、政府管理宗教事务、民众参与政治、通盘考虑欧洲发展经济模式、优秀的社会救济和保险制度,也被欧洲大多数国家认可为“欧洲制度”。同样,要彰显“欧洲特性”,把欧洲打造成一个拥有共同记忆和经历的共同体。哈贝马斯认为:欧洲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了捍卫全球政治秩序的资格。其一,欧洲联盟已经成为超民族国家的治理形式;其二,欧洲的社会福利制度早已成为榜样。既然欧洲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它就能够迎接新的挑战,即推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在亚洲,中华文明崛起,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明了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向,把握实力变迁、动荡和转移中的规律性因素,因势利导,掌握主动权,成为中华文明面对的重要问题。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以一种振兴国家的姿态出现的。这表现在强调文明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和同步发展。20世纪,中国政府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在20世纪末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要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其要素分别是经济的影响力,政治的影响力和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成为中国综合国力中举足轻重的要素,文艺复兴成为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元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从培养优秀大学生到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都意味着中华文明在发生伟大的巨变。
创建现代和谐国家,能够提高中华文明的实力和凝聚力。要实现“六个和谐”,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国家与民族的和谐,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国内与国际的和谐;专业精英与传统精英的和谐;国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这也意味着国家功能的发展,从治理国家的政治实体,转变成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核心。同样,国内与国际必须取得和谐。国家与自然环境之间也要实现和谐。国家采取措施,大力治理环境污染,让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人,都感到生活美好、健康长寿。
中华文明强化,靠的是科学治国,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创新活力。中国不再在国际科学、学术分工链的中低端做学问,开始提出原创性的重大理论,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引领性创新,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科学、学术之林。青蒿素的发明,超级水稻的发明,都是极具中国特色、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要具有国际视野,要与其他国家共同制定规则,要有让世界向中国学习的成果。中国的事情做好了,其他国家就会向中国学习,这样就能够获得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双赢、多赢局面。
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发展,提升中华文明的内聚力,整合和利用好中国的资源,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之道。中华文明坚持自己的传统,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在亚洲崛起的文明重心,活跃在世界文明之林之中。不断发展自己,并随时准备为世界的发展做出努力,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更加重要的使命。
责编 /张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