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世界文明重心在西欧形成,还是之后向美国转移,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必须引起重视,这两个因素是迄今为止世界文明重心形成的关键要素:第一,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文明,必然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领航者。第二,文明的发展需要先进文化即先进理念(精神文明)指引。
【关键词】文明 中心转移 农业文明时代
【中图分类号】K10 【文献标识码】A
文明一词起源于近代欧洲,法国启蒙思想家最早使用这一名词,最初是指“对知识进步、技术进步、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朦胧向往,也就是所谓‘启蒙思想’”。在随后的使用中,文明的含义由指个人的行为而逐渐具有了社会的意义,用来指社会的进步过程、状态以及发展的趋势。
尽管中外学者对文明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多数学者比较认可根据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定义,即文明应该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具体讲,文明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因素构成:文明首先是一个地域范围,即要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其次,文明可以等同于社会;再次,文明也就是经济。每个社会、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经济的、技术的、生物的和人口的情况,上述状况往往决定着文明的命运;最后,文明也包含着思维方式,即集体心理或世界观。
文明又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文明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有的文明兴盛了、有的文明则衰落甚至消亡了。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历史上,即人类文明的农业时代,曾经先后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灿烂文明;伴随着新的文明形态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的出现和发展,文明的重心开始向西欧转移。西方文明的兴盛和东方文明的衰败,构成了16世纪至19世纪末期世界文明格局发展的大趋势。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与欧洲国家国内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家间斗争日趋激烈甚至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相比,美国在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发展与治理等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引领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潮头,从而使得世界文明的重心从地中海—大西洋一带转移到北美。二战后,依靠自身的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优势,美利坚文明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冷战结束后,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以及美国国内各种矛盾的不断涌现,美国的相对衰落呈加速之势,时代在呼唤新的文明中心的出现。
农业时代的多个文明中心
在农业时代,世界各地曾经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如果以地域划分的话,主要有东亚文明中心、南亚文明中心、西亚北非文明中心和欧洲文明中心。在上述四大文明中心,不同时代又活跃着不同的文明。东亚文明中心以中华文明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中华文明虽然形成时间不是最早,但却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明;在西亚北非文明中心,曾经先后出现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以及后期的伊斯兰文明;南亚文明中心的典型代表就是印度文明;欧洲文明中心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到中世纪时期发展成为囊括大部分欧洲地区的基督教文明。
农业时代的不同文明尽管各具特色,但上述文明也有很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第一,上述文明基本上出现在北温带、以北纬30~40度为中心。从地理学角度看,这一地带气候条件适中,既不太冷也不太热,适合早期人类的生存;第二,上述文明多产生于大江大河的冲积扇平原上如黄河冲积扇、尼罗河冲积扇、两河流域平原和印度河流域平原等。冲积扇平原土壤肥沃,便于灌溉,适合生产力水平不高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第三,农业是上述文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一些文明区域如中华文明,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第四,上述文明区域普遍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政治文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政治组织。统治政权多采取帝王或贵族寡头政治的方式;第五,上述文明区域的不同文明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如埃及的金字塔建筑艺术,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史学,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艺术、文学和天文学等;第六,宗教在上述文明的思想意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皆诞生在上述文明区域,并在上述文明区域广为传播;第七,上述区域形成的文明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中华文明的影响遍及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文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影响到伊比利亚半岛、南欧及南亚部分地区;而整个欧洲文明的发展,都受到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农业文明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尚处于较低的水平,相互间的影响也很有限。
地中海—大西洋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1500年前后,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三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欧洲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明形态,欧洲社会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革,这些变革让欧洲社会的发展开始加速,并逐渐拉大与世界其他地区差距,形成了西方兴盛与东方衰败这样的历史走势,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心开始向西方倾斜。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新的意识形态同样是出现在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则是是发生于大西洋沿岸的荷兰和英国。新的文明形态在欧洲同样经历了自东向西的过程。
新的文明形态能够在地中海—大西洋形成,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三大历史事件密不可分,三大运动相辅相成,共同在欧洲奠定了新的文明形态基础。
地理大发现,为欧洲人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创造了条件。欧洲国家在海外开始建立殖民地,并逐渐将殖民体系延伸到世界各地,在这一过程中确立了欧洲文明对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优势地位;地理大发现还改变了欧洲人的价值观念,推动了重商主义思想及政策的形成和确立。在重商主义理念中,全球的财富是一个常量,一个国家所占有的全球财富的份额决定这个国家的强弱,由此推动了以积聚本国金银贵金属为目标的重商主义的发展。各国增加商品的出口,争取金银的回流,由此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争夺贸易控制权的商业战争;此外,欧洲的国际贸易格局因新航路的开辟而发生了极大变化,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威尼斯、热那亚等地中海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在大西洋沿岸,许多地方成长为重要的国际商业中心,如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等。
文艺复兴对于新文明形态形成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它把欧洲人,主要是欧洲的中产阶级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驱使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二,文艺复兴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世俗哲学和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和权力制衡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教会黑暗、弊端的揭露,为日后的宗教改革(新教革命)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里的反映。宗教改革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宗教改革家们对罗马天主教会权威和信仰挑战,他们的行动促进了在宗教领域里坚持自我权利,其影响随后扩及到政治和经济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新教伦理;此外,宗教改革促进了民主,加强了君主专制向有限君主政府的过渡。宗教改革后几乎所有教派都对专制国家提出了质问,特别是加尔文教,他们不仅为革命权利辩护,而且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直接触发了荷兰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国的逐步确立以及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各国相继展开,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文明确立了对世界其他文明的绝对优势地位。而且,欧洲国家以宗教为先驱,以商品为触角,并通过国家政权推动殖民政策,将欧洲的文明体系向世界范围扩展,开启了世界的“欧化”进程。
但无可否认,以西欧为重心的新的文明形态,在当时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它所创造的文明体系,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无疑是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商业革命后在欧洲出现并推广的工厂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雏形,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它还初创了现代民主政治,无论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和联邦制、还是法国的议会制,都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文明形态所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是反封建专制的产物,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同样无可否认的是,这一文明本身具有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弱点,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了这一文明的灾难和衰落。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欧洲国家内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极端政治思潮的形成。这一方面引发了国家治理的危机,另一方面为极端政治势力如法西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基础。从外部看,则是这一文明内部不同国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同样处于工业时代的欧洲国家,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矛盾与斗争日趋激烈,并最终依靠战争来解决彼此的争端。两次世界大战也可以说是这一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带来了深重灾难,并导致这一文明的衰落以及其世界文明中心地位被美国取代。
人类文明重心向大西洋西岸转移
人类文明的重心由大西洋东岸向大西洋西岸转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完成。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新的重心,既有其自身优越条件的因素,也有其国家治理理念和国家内外政策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