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供给新政策怎样打上鲜明的“中国标签”(2)

核心提示: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固然有其经济学理论根源和对经济政策他山之石的借鉴,但更多还是决策层回应中国经济所碰到的问题而开列的政策药方。而抓住当前中国经济诸多问题的“牛鼻子”,关键便是要破解中国经济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改革是对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的政策回应

当前中国经济所碰到的问题和当年美国有很大不一样。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并不是“滞胀”问题。如果仅从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这些宏观经济指标来看,当前中国的情况更接近于凯恩斯主义所描绘的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低谷的情况,典型的特征就是物价相对紧缩和增长率处于低谷同时存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十分重视供给侧的改革,而不是只要着眼于扩大总需求就可以了呢?

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的困难确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供给大于需求。其中的关键在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主要根源于供给方面的结构性失衡。对于相当多的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制造业等方面处于产能过剩甚至严重过剩状态。产能过剩时如果通过扩大总需求的方式来提振经济,将让这些本来处于过剩的产能又利用起来,使得产能过剩难以解决。

我们过去经常从总需求的角度说,中国经济的动力有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仔细分析当前的三大需求不难发现,就净出口而言,随着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中国未来不可能寄希望于长期维持较大的贸易顺差。而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比较稳健,甚至较快增长的态势。主要的需求不足表现在投资需求上,投资下滑速度大大超过了GDP下滑的速度。而当前投资需求下滑,有深刻的供给侧的结构性原因,这是因为供给的结构性过剩,资本从实体经济难以找到好的投资机会,自然导致投资下滑。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卓有成效地调整过剩产能,促进新的盈利机会的产生,投资需求的迅速下滑就能有望得到扭转。

供给经济学的中国版本

我们可以预期,中国对供给政策运用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政策经验而言自然会有共同之处,比如不排除大力度减税措施的推出,已降低当前高企的企业成本;但源于对中国经济所要解决问题独特性的理解,这些供给政策的运用会打上鲜明的“中国标签”。

首先,对供给侧政策的重视并没有排斥对需求侧政策的运用。总供给政策是着眼于长期的。因为供给的改变往往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行为等方面的调整,这些变化往往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因此,一方面,总供给的政策十分重要,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在供给的调整上;但另一方面,却又往往远水不能解近渴,对短时间内的经济问题往往成效不显著。而需求管理的政策恰恰相反,一般来讲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起作用。比如政府财政开支的扩大、货币政策的放松,大体在一年以内都能明显的提振经济。所以,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既需要强调供给侧的政策,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抛开需求管理的政策。

再者,当前中国供给侧政策工具的运用有鲜明的结构性视角。由于当前中国经济内在的结构性问题,不同的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很不一样。很多传统产业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状态,而一些战略新兴产业却尚处于发育不足的状态。一些传统产品库存严重超过了实际需求,而一些技术含量密集、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依赖于进口。因此,笼统地实行鼓励性或是限制性的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果。这就要求政策措施既能提高经济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又能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企业、行业,促进产业升级,这显然要求实行结构性的供给侧政策。比如对于减税而言,结构性的减税政策优于所有产业同等对待的全面减税政策。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 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科学编制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新华网,2015年11月17日。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夏梦]
标签: 供给   中国   标签   政策